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關稅戰再起 全球經濟風雲再動
2025年10月,川普政府數月來推動的關稅新政全面引爆國際爭議。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新一輪高關稅,涵蓋電動車、半導體、鋼鋁、太陽能板與醫療器材等關鍵產業,使美中貿易緊張再度升溫。華盛頓宣稱此舉是為「糾正長年不公平貿易」,但北京、歐盟及多國盟友均批評美方破壞多邊貿易秩序。國際市場隨即震盪,供應鏈轉移與價格波動同步加劇。
此輪升級不僅是貿易手段,更是川普再任後推動「美國優先2.0」戰略的象徵。白宮強調「重建製造業榮光」與「供應鏈回流」,企圖以關稅槓桿迫使企業遷離中國。然而,這場看似振興國力的經濟戰爭,實則牽動全球產業結構的再分化,並使主要經濟體陷入新的不確定循環。
美國的策略:關稅政治與產業重塑
川普上任後,立即簽署多項行政命令,將對中國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提升至25%至60%。受影響金額超過3,000億美元,涉及新能源車、電子零組件與戰略原料等領域。白宮經濟顧問聲稱這是「矯正失衡的必要代價」,但美國國內輿論卻分歧明顯。
製造業與鋼鐵工會普遍支持此舉,認為有助於產能回流與創造就業;然而高科技與零售業者則警告,若中國報復性加稅,生產成本勢必上升,消費物價將再次被推高。聯準會剛在年中控制通膨至3%以下,如今面臨輸入性物價壓力再起的風險。對川普而言,關稅既是經濟槓桿,也是政治籌碼,用以鞏固中西部與能源州的選民基盤。
美國政府並同步啟動「製造業回流基金」,鼓勵企業將關鍵產線遷回本土或轉往「友岸國家」。這一政策意圖在於藉「去中國化」強化供應鏈安全,但學界質疑,美國勞動成本與基礎設施環境未改善,企業難以真正回流,最終可能僅造成全球製造網路的高成本重組。
中國的應對:有限反制與科技自強
面對美方連串施壓,北京選擇了「以穩為主」的策略。中國商務部在10月初宣布,對美國部分農產品、能源產品與高科技零組件加徵反制性關稅,同時啟動進口汽車安全審查機制。儘管反制力度有限,但象徵意義明確,顯示中國不願被動受制,也避免讓衝突升級至全面對抗。
中國政府近月來加快「科技自立」與「內需擴大」兩大方向。國務院推出「穩鏈強鏈行動方案」,鎖定半導體、電動車與再生能源作為重點投資領域;同時強化與東盟、拉美、非洲的貿易合作,以多邊市場分散對美依賴。北京學者指出,這種「再全球化」策略,是以開放應對封鎖,以多元市場取代單邊依存,目的在於將外部壓力轉化為產業升級動能。
企業與供應鏈:被迫的地理轉向
在關稅升級陰影下,跨國企業再次啟動生產線外移。根據世界銀行2025年第三季報告,越南、印度、墨西哥與印尼成為最大受益者,「中國+1」模式進一步普及。中國仍保留關鍵研發與高階製造,而周邊國家承接勞動密集與組裝環節,形成新的區域分工格局。
然而,企業普遍反映這種「脫中」策略成本高昂。東南亞部分國家基礎設施不完善、供應鏈協調效率不足,導致整體運作成本上升。美國企業雖表面響應政府號召,但實際上更多投資流向墨西哥與印度,而非美國本土。這意味著「美國優先」的政策效應有限,可能演變為「地緣政治優先」而非經濟效率導向。
盟友與觀望者:分歧的跨洋立場
歐洲對川普式關稅政策依然戒慎。歐盟貿易專員批評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實行保護主義,擾亂全球供應鏈穩定。德國汽車業與法國能源企業均擔心,美中摩擦升溫將波及出口與市場信心。歐盟內部因此重新討論是否應加速推動「戰略自主」與歐中合作機制。
亞洲盟友的反應更為微妙。日本與韓國在半導體與電池產業上與美國利益緊密相連,但同時依賴中國市場。台灣則面臨雙重壓力:既要配合美方的晶片政策,又必須維持與中國的供應鏈穩定。許多亞太國家開始嘗試以「中間路線」維持戰略彈性,避免完全被捲入美中對抗。
全球經濟的連鎖效應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預測,若關稅戰持續至2026年,全球GDP增速將下修0.4個百分點,全球貿易量將減少約3%。通膨壓力回升、投資信心下降,成為主要經濟風險。美國國內雖短期受益於製造業補貼與財政刺激,但中長期的貿易摩擦將推高成本,削弱消費力。
金融市場反應同樣劇烈。自9月以來,美元指數維持強勢,美債殖利率波動加劇,投資人避險情緒升高。亞洲貨幣普遍走貶,人民幣在7.3至7.4區間震盪。市場普遍認為,美中衝突不再是短期對抗,而將進入「慢性化對立」的新階段。這種持續的不確定性,對全球投資與貿易決策更具殺傷力。
結語:從關稅對抗走向結構競合
當前的美中關稅戰,不僅是貿易糾紛,更是一場關於全球經濟主導權的制度角力。川普政府以高關稅追求短期政治利益,卻可能長期削弱美國經濟的開放性與創新力;中國則在壓力中加速科技自強與市場多元化,試圖在封鎖中尋求突破。
對全球而言,這場對抗的結果不在勝負,而在格局。若兩國持續以單邊主義回應彼此,世界經濟將陷入碎片化與陣營化,國際規則將被政治化侵蝕。唯有回歸理性對話與制度競合,建立可預測的經貿秩序,才有可能避免重演冷戰式的長期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