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消費貢獻率超過五成,投資與出口卻暗藏風險,中國經濟成長的背後是難以擺脫的結構性困境。
「我國經濟執行面臨的主要困難仍是國內需求不足」,這是中國大陸官方研究機構在2025年初的明確判斷。儘管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成長5.3%,物價指數卻在0附近波動,生產者物價指數連續33個月負成長。消費與投資的失衡,內需與外需的矛盾,短期刺激與長期轉型的兩難,這些困局正考驗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內需市場降溫 消費與投資雙雙乏力
中國大陸經濟正面臨內需不足的嚴峻挑戰。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長僅3.5%,比2023年回落3.7個百分點,增速大幅低於疫情前8%以上的水平。內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69.7%,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44.5%,較2023年有所減弱。與此同時,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成長3.2%,但民間投資比上年下降0.1%,連續兩年下降。
這種內需不足導致了一些領域出現供求失衡、「內卷式競爭」以及物價低位執行等問題。內需不足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發展、居民就業和政府稅收增長,造成國內大循環動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中國大陸的居民消費率為40%左右,不僅遠低於高收入經濟體70%左右的水平,也低於56%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這一資料顯示,中國擴大內需有著巨大潛力,但也正面臨嚴峻挑戰。
結構性失衡,收入與投資問題並存
中國大陸內需不足的背後,是深刻的結構性問題。從客觀因素看,由於房地產供求關係、人口總量和結構等發生重大變化,導致住房消費、房地產投資以及相關業態成長趨緩。從體制因素看,中國收入分配格局還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不同所有制、行業和群體的就業人員之間還存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再分配制度對收入差距的調節效果不強。
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第三次分配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有限,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不足。內需不足與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並存。2024年,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食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和汽車製造業全年工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8%、69.8%、62.2%和72.2%,都明顯偏低。本輪產能過剩不僅出現在傳統行業,新能源、光伏等新興產業也因技術迭代過快與重複建設出現了產能過剩。
政策轉向 從投資驅動到消費刺激
面對內需不足的挑戰,中國大陸政府正在採取一系列政策應對。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今年重點工作的首要任務。在宏觀政策方面,中國正加力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加強逆週期調節。財政政策方面,將債務政策作為逆週期調節的重要手段,保持必要的槓桿率,提高債務率的容忍度。果斷發行更大規模的超長期國債,提高地方債務限額,促進更長週期內實現債務動態平衡。
貨幣政策方面,在當前情況下要更多發揮總量功能,儘快把降準降息要求落實到位,真正起到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的作用。2025年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品類從8類擴至12類。同時,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這些政策效果已經顯現,2025年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長5.0%。
轉型困境 投資效益遞減與消費拉動不足
中國大陸經濟面臨的根本困境是轉型困難。有分析指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有限,仍依賴投資驅動,但隨著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趨於飽和,邊際效益遞減。而且疫情後財政壓力沉重,大型基建日後的維運與補貼需求恐加劇財政負擔。雖然在基建議題上短期內具備「穩定器」效果,但要確保經濟韌性,中國仍須著力於內需擴張與產業結構升級。
否則僅靠傳統基建難以支撐長期成長。當政府控管地方債且房地產投資疲弱時,中央往往轉向大型公共工程以拉抬當年GDP。然而,若投資主要目的在於救經濟,長期效益偏低。從經濟發展階段看,中國大陸已進入到需要更加依靠擴大消費的階段。經過幾十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目前中國大規模投資階段已經基本完成,近年來投資效益呈下降趨勢。
由於投資是間接需求,短期可以擴大需求,但從中長期來看,增加的是供給、擴大的是產能。而且投資的擴大往往伴隨債務的增加,在地方政府普遍債務較高和企業出口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如果繼續長期保持較高的投資率,必然帶來總供求失衡、產能過剩等問題。
未來前景 內需擴張的潛力與挑戰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大陸在擴大內需方面仍有巨大潛力。在傳統消費方面,中國仍有較大成長空間。以汽車為例,2023年中國汽車保有量為3.36億輛,千人汽車保有量近240輛,與主要發達國家千人平均400—800輛的水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這意味著汽車產業成長空間仍然巨大。
在服務性消費方面,將進入快速成長時期。2023年,中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占比為45.2%,而發達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之後,服務性消費比重普遍在50%以上。今後一段時期,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公共服務、醫療健康服務、文化旅遊服務等需求將快速成長。
在新型消費方面,將不斷拓展消費空間。近年來,以智慧家電、新能源汽車、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為代表的新型消費產品和業態快速發展,為消費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在投資方面,中國大陸擴大投資仍有巨大的空間和潛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和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網路,但與建成現代化基礎設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在科技創新和製造業投資方面,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發展新生產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發展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等方面的投資。以綠色轉型為例,據有關研究機構估算,要實現「雙碳」目標,今後30多年每年需要投資3萬億元以上,總計將超過100萬億元。
中國國家統計局2025年7月資料顯示,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52%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16.8%,貨物和服務淨出口貢獻率31.2%。消費已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動力,但這掩蓋不了投資效益遞減與外部環境動盪的隱憂。有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有限,仍依賴投資驅動。當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趨於飽和,邊際效益遞減,未來經濟成長的韌性,終究需依靠內需擴張與產業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