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的丹娜絲颱風吹出光電板的亂象,包含品質不佳、回收處理問題紊亂等。立法院昨天(20日)針對太陽光電政策召開專題報告,環境部長彭啓明坦言,過去政策急於衝刺裝置容量、討論不夠充分,導致諸多爭議,預計未來一至兩年內釐清各項質疑。
國民黨立委謝龍介此前就多次揭露,台南的光電板弊案叢生,農電共生淪為假種田、真種電。台南六甲地區一處案場被查出光電板下方雜草叢生,毫無農作經營,市府因此撤銷容許並禁止營運。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昨指出,太陽光電板的覆蓋面積在2016年約1125座足球場,如今已達1萬7723座,面積相當於半個台北市,但全國具甲級資格、能合法回收光電板的廠商僅4家,回收量能遠遠不足。他批評,若只顧裝置容量、不管回收與環保,恐將「綠能」變成「廢能」。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指出,未來10至20年,將有近10萬公噸光電板汰換,以每公斤30元的清除處理費計算,總金額高達300億元;但經濟部能源署目前僅向業者收取每瓩1000元回收費,推估可能出現上百億元缺口,「最後誰來買單?」他質疑,極端氣候讓光電板脆弱本質顯露,若業者將來脫產不理,政府是否能確保環境不受污染。
彭啓明答詢時坦承,2019年前,業者未繳處理費,初期因裝置與回收不平衡,只能暫訂每瓩1000元,目前環境部循環署與能源署正研議,依財務模型調整金額,預計年底前提出方案。他也指出,政府將研擬《廢棄物清理法》與《資源循環推動法》修法,正式納入光電板回收規範,並協助南部新廠設立,以分擔日後大量回收需求。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提醒,光電開發應兼顧生態、土地與地方生計,應明確設定開發規模與累積標準,讓制度更具預測性,避免模糊空間遭濫用。她呼籲政府回歸能源轉型初衷,別讓環保口號成為另一種環境負擔。
彭啓明表示,環境部循環署與經濟部能源署正研商調整光電板清除處理費,預計年底前提出方案;此外,環境部已擬《廢棄物清理法》及《資源循環推動法》草案,將光電板回收納入法制。未來會持續與地方政府及業者協調,完善回收與再利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