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在 「美國優先」 的政策導向下,美國政府正以令人驚訝的方式深入介入私營企業運作。最近,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動用罕見的 「黃金股」 權力,直接阻止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關閉伊利諾州工廠的計畫,引發了對美國投資環境與資本主義未來的廣泛擔憂。這起事件不僅是單一的商業干預,更代表美國產業政策正從傳統補貼走向直接持股與控制,標誌著美國資本主義模式的歷史性轉變。
黃金股發威:美國鋼鐵關廠計畫的髮夾彎
2025年6月初,日本製鐵公司(Nippon Steel)完成對美國鋼鐵公司的收購後,原本計畫進行生產效率優化,關閉位於伊利諾州格拉尼特城、自2023年起閒置的兩座高爐。9月初,美國鋼鐵公司通知該工廠800名員工,工廠將於11月停止生產。然而,這項決定迅速引來白宮的強烈反應。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直接致電美國鋼鐵公司高層,顯示政府不會批准關廠計畫,總統川普更揚言將動用「黃金股」權力予以阻止。
在政府強大壓力下,美國鋼鐵公司於9月19日宣布撤回停產計畫,工廠將繼續運作。這一戲劇性轉折源自收購協議中的特殊條款:為獲得收購許可,日本製鐵與美國政府簽署國家安全協定,承諾至少10年內維持美國本土的就業與生產水準。美國政府則獲得了對公司重大決策的否決權,這種「黃金股」安排傳統上常見於歐洲國家,如今卻成為美國產業政策的新工具。
國家資本主義崛起:美國經濟治理的典範轉移
這一事件顯示美國經濟治理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過去美國政府主要透過關稅、補貼等傳統工具影響經濟,如今則轉向更直接的國家介入。2023年以來,拜登與川普兩屆政府實際上延續了相似的產業政策路線,特別是在《晶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膨削減法案》框架下,政府對關鍵產業的控制力明顯增強。
分析顯示,此種轉變反映了深層的戰略考量。一方面,美國試圖確保關鍵產業的供應鏈安全,特別是鋼鐵、半導體、電動車等被視為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另一方面,兩黨都面臨來自「鐵鏽地帶」的政治壓力,必須展示對傳統製造業的保護力度。這種新型國家資本主義模式模糊了市場與政府的邊界,使美國的經濟治理更接近一些東亞經濟體的發展型國家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此種政策轉向並非沒有內部爭議。財政部內部文件顯示,部分官員擔心此類干預會扭曲市場信號,長期而言可能降低經濟效率。然而,在當前政治氛圍下,國家安全與就業保護的論述明顯占據上風,使質疑聲音難以影響政策制定。
投資風險加劇:跨國企業面臨的新挑戰
美國政府的強勢干預已經對投資環境產生深遠影響。跨國企業現在必須面對一個全新的風險評估框架,其中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大幅提升。日本製鐵的案例顯示,即使完成收購交易,企業仍需持續滿足政府的不成文要求,這些要求可能隨政治情勢變化而調整。
對投資者而言,這種不確定性直接轉化為風險溢價的提高。企業在評估美國投資項目時,必須考慮更多非市場因素,包括與政府的溝通成本、潛在的政策變動,以及突發的行政干預可能性。一些分析師指出,這可能使美國在吸引外資方面處於相對劣勢,特別是對於那些對政治風險敏感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種趨勢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當美國這一傳統上被視為自由市場典範的經濟體都轉向國家介入時,其他國家可能跟進採取更保護主義的政策。這種全球性的政策轉向將進一步壓縮跨國企業的經營空間,增加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複雜性與成本。
經濟效率與國家安全的兩難抉擇
表面上看來,此類政府干預在短期內可能保護就業,但長期而言可能帶來效率損失。維持本應關閉的低效率工廠運作,將削弱企業的成本競爭力,最終影響其長期生存能力。美國鋼鐵業面臨產能過剩、全球競爭加劇等的結構性問題,
並不會因行政干預而消失,只是將問題向後推遲。
另一方面,國家安全論述的擴張也值得關注。將鋼鐵等傳統製造業都納入國家安全範疇,實質上大幅擴大了政府干預的合理範圍。這種擴張可能導致「國家安全」概念的泛化,使越來越多產業面臨類似的政府介入風險。令人擔心的是,這可能開啟一個惡性循環:政府干預降低經濟效率,效率下降又需要更多政府支持。
此外,此種政策可能加劇通膨壓力。維持低效率生產通常意味著更高的成本,這些成本最終將轉嫁給消費者或納稅人。在當前美國仍面臨通膨挑戰的背景下,這種成本推動型通膨風險不容忽視。
全球影響:地緣經濟格局的重塑
美國的政策轉向正在重塑全球地緣經濟格局。傳統上,美國主導的自由市場秩序面臨來自中國大陸等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的挑戰,而現在美國自身也在某種程度上採用了類似策略。這種趨同現象顯示全球經濟治理正在進入一個新模式,其中國家戰略與市場力量的混合體製成為主流。
對中國大陸而言,美國的轉向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這可能削弱美國在批評中國大陸國家主導經濟模式時的道義立場;另一方面,中美之間在產業政策領域的競爭可能進一步加劇。大陸長期實施的產業補貼與國家支持政策現在面臨一個更加對稱的競爭環境,全球兩大經濟體在國家資本主義道路上的競爭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的經濟格局。
日本、歐洲等傳統美國盟友也面臨策略調整的壓力。這些經濟體需要重新評估與美國的經濟關係,特別是在關鍵供應鏈合作方面。當美國更加強調「美國優先」時,盟友可能需要加強自身經濟韌性,甚至考慮區域性的替代方案。
結語:自由市場典範的轉折點
美國政府阻止美國鋼鐵公司關閉工廠的決定,象徵著一個更深層次的轉變:美國正在重新定義資本主義的內涵。從強調自由市場與最小政府干預,轉向接受國家在經濟中的積極角色,這種轉變可能對全球投資環境產生長期影響。
對投資者而言,美國的投資風險評估需要納入政治干預風險這一新變數。企業在美國的經營策略也需相應調整,更加重視政府關係管理與政策風險防範。而對全球經濟體系來說,美國的轉向可能加速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的擴散,使未來全球經濟競爭更加注重國家戰略與產業政策的較量。
這一發展趨勢的最終影響尚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傳統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典範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國家安全與經濟效率之間尋找平衡,將成為所有主要經濟體面臨的共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