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日前審議通過《十五個五年規劃建議》,為2026年至2030年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定下主軸。大陸總理李強今天(30日)在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三版撰文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五年,強調要「做強國內大循環、拓展國際循環」市場,建構更具競爭力與安全韌性的「雙循環」格局。
李強在文中指出,「十五五」時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將持續動盪重組,不確定因素增多,但「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大勢不可逆轉」,在外部挑戰加劇下,中國既面臨戰略機遇,也承受風險壓力,必須「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
李強表示,中國做強「國內大循環市場」並不意味要放棄國際市場,而是要「多途徑拓展國際循環」,發揮國內外市場與資源的聯動效應,中國會堅持對外開放,強化自主開放與貿易投資合作,並持續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以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的競爭力與話語權。
根據《建議》,北京將擴大內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推進供給與結構性改革,擴大消費的結合,藉內部循環的穩定性對沖外部衝擊。
李強認為,「十五五」是中國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階段,具有承前啟後的戰略意義,他稱,此階段不僅要鞏固「十四五」成果,還須為「十六五」全面建成現代化國家奠基,要在穩中求進的基礎下推動發展,透過深化改革與創新驅動,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
在中美高科技競爭與大陸境內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李強提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新方向,呼籲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他指出,應加強原始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國家創新體系,並強化教育、科技與人才的聯動發展,推動尖端科技「自立自強」。
李強也提醒,發展新質生產力需具備「稟賦條件」與比較優勢,不能一哄而上,要「科學理性、因地制宜」。李強此話顯示北京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產業出現過剩後,正試圖藉規劃調整,尋找更平衡的產能布局與供應鏈調整。
《建議》同時強調,人民是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官方計劃推出「居民增收計畫」,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並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未來將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投入,推動「投資於人」與「服務於民生」結合,形成經濟與民生的良性循環。
李強表示,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體現,政府需同時推進就業優先政策與社會保障改革,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群體。
全會審議通過《建議》後,國務院將據此編制「十五五」規劃綱要。李強表示,後續將廣泛徵求地方與部門意見,細化重大政策、改革與專案,確保規劃「可落地、能見效」。
他在文末強調,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長期而艱鉅的歷史工程,「使命催人奮進,實幹成就未來」,呼籲全國各地「以實際行動將藍圖化為現實」,為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