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人工智慧(AI)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核心戰場。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制度競爭,AI 的發展都深刻影響著未來世界的權力格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助理教授本·布坎南(Ben Buchanan)與前國家安全委員會技術與國家安全總監坦圖姆·柯林斯(Tantum Collins)於10月21日在《Foreign Affairs》發表文章指出,美國若想贏得這場創新競賽,必須建立一種新的「大交易」(grand bargain),一種重新定義政府與科技產業關係的契約。
這場大交易的核心,不只是推動技術進步,更是維護制度與價值的再平衡。本文以該觀點為主軸,探討美國在AI時代面臨的挑戰、策略與制度抉擇,並比較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分析美國如何藉由這場「大交易」重塑全球科技秩序。
AI時代的戰略轉折
人工智慧正改變權力結構。它不再只是產業升級工具,而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從語音辨識、醫療演算法到國防與資安體系,AI的滲透力幾乎無所不在。能掌握技術者,便能掌握經濟與政治話語權。
美國雖是AI的先行者,但如今領先優勢正遭侵蝕。布坎南與柯林斯警告,美國科技發展長期倚賴市場機制與私人企業創新,卻忽視了國家層級的戰略整合。這種模式在初期促進繁榮,但當AI演進至戰略資產階段,單靠企業力量已難維持領先。
同時,中國大陸的國家導向模式展現驚人速度。從政策指引、資金支持到產業鏈整合,政府主導使其能在演算法訓練、算力佈局、智慧城市應用等領域迅速突破。美國企業雖仍具創新力,但政府在基礎研究、監管架構與人才政策上的滯後,使整體生態出現斷層。
因此,美國的挑戰不僅是技術層面,更是制度層面。如何在維持自由創新的同時,確保國家利益與社會穩定,成為當前最迫切的課題。
「大交易」:政府與科技產業的新契約
布坎南與柯林斯提出,美國必須建立政府與科技產業的新契約,讓兩者形成互信與分工機制。政府應扮演催化者角色,在長期研究、基礎設施與國防應用上提供穩定投入;企業則在資料、算力與應用場景上發揮創造力,並承擔社會責任與安全義務。
這場「大交易」的關鍵在於制度化合作。首先,政府需投資於開放且安全的資料基礎設施,保障研究團隊與企業在符合法規前提下共享資料。其次,應建立「公私協同研發平台」,推動軍民整合,讓AI創新成果能同時服務商業與國家安全。再者,需強化知識產權與資料治理制度,確保創新成果不因不當外流或濫用而削弱國家競爭力。
同時,政府也應為高風險研究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因為企業多傾向短期回報導向,而AI的突破往往需長期投入與容忍失敗。若能建立此種「長期耐心資本」,美國才可能在基礎科學與戰略技術上維持領先。
更重要的是,這場大交易應該反映民主制度的價值。與威權體制的科技動員不同,美國的制度優勢在於透明、制衡與社會參與。若能在AI治理中落實這些原則,將不僅保有技術優勢,更能成為全球規範的制定者。
基礎設施與人才:競爭的根本
贏得AI競賽,首先需建構堅實基礎。算力是AI的核心資源,政府應確保先進半導體與高效能運算中心的自主與安全,防止供應鏈受地緣政治干擾。其次,資料是AI的燃料,美國需要建立跨部門資料共享體系,使學術界、企業與政府能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共同運用數據。
人才亦是關鍵戰略資產。美國長期受益於全球移民制度,但近年因簽證限制與政治爭議,國際科技人才流入減緩。若無法改善移民政策與教育培育,美國可能失去AI創新核心動力。政府應擴大STEM教育投入、促進產學合作,並為外國專才提供明確的長期居留途徑。
此外,美國應重視科研與產業鏈之間的橋梁。許多基礎研究成果停留於學術領域,未能轉化為產業價值。政府可透過研發稅收優惠、公共創新基金等政策,鼓勵企業與研究機構共創成果,縮短「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距離。
制度與價值的競爭
AI競賽並非僅比技術,更是制度與價值的對抗。大陸透過集中資源、快速決策與龐大資料優勢加速AI應用,但其監控導向與隱私問題也引發國際疑慮。相對而言,美國若能在AI治理中體現民主制度的透明與責任,便能在全球市場中獲得信任優勢。
美國應主動制定AI倫理準則與監管機制,確保演算法公平、資料安全與應用透明。同時,需在國際舞台上推動共同標準,避免AI技術淪為地緣政治工具。若能建立開放且可信的全球合作框架,美國不僅能維持技術領導,也能鞏固其制度影響力。
歐洲在倫理與監管方面已領先,美國若能與其協調立場、形成價值同盟,將有助於共同抵消威權體系的科技壓力。這樣的「民主AI聯盟」可在標準制定與市場信任上產生連鎖效應,為美國的「大交易」注入國際支撐力。
然而,制度優勢必須落實於實踐。若政府與企業之間合作缺乏透明度,或AI技術導致社會不平等擴大,則「價值領導」將失去說服力。美國的挑戰是如何在維持創新速度的同時,守住倫理底線與社會信任。
避免軍備競賽與制度滯後陷阱
AI的快速發展易導致「技術軍備化」風險。若各國陷入演算法、算力與應用速度的無限競爭,可能忽略安全與倫理後果。美國應在競爭與管控之間找到平衡,建立技術風險預警與國際協調機制,防止AI被濫用於軍事擴張或資訊戰。
同時,美國內部也面臨制度滯後問題。AI的普及可能帶來勞動市場重構、隱私侵害與社會不安。若政府監管與教育轉型跟不上,民眾對科技的不信任將上升,反而削弱創新動能。為避免此情況,美國需同步推進社會安全網與再教育政策,確保技術紅利能被廣泛分享。
布坎南與柯林斯提醒,美國若將AI競賽視為「短跑」,最終將敗於自身焦躁。唯有制定長期戰略、維持政策穩定、強化產官學協力,才能讓這場「大交易」發揮持久效果。
人工智慧的崛起是本世紀最具顛覆性的力量,而美國能否在這場革命中再度領先,取決於其是否願意面對制度與策略的轉型。所謂「大交易」,並非僅是資金與政策的交換,而是科技、政府與社會之間新的信任契約。
若美國能整合政府資源與企業創新,強化基礎設施與人才體系,並以制度與價值為核心引領全球AI治理,便有機會在激烈競爭中重塑領導地位。反之,若仍陷於短期市場思維與政治分歧,則AI時代的主導權可能將逐漸轉移他國之手。
最終,這場人工智慧的「大交易」不只是技術革命的契機,更是美國制度智慧的試煉。能否在創新與治理之間取得平衡,將決定其在21世紀的歷史定位。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