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在健保財務壓力日益沉重的背景下,衛福部提出補充保費改革方案,試圖擴大課徵基礎、強化財源穩定。然而,這場改革不僅引發投資族與中產階級的強烈反彈,更暴露出健保制度長期以來「只談收入、不談支出」的結構性盲點。本文從改革緣由出發,逐層剖析政策爭議,並主張唯有回到制度本質、正視支出結構與公平信任,方能讓健保永續發展。
健保財源失衡 補充保費成為「救命繩」
台灣健保制度以「社會保險」為名,實則高度依賴薪資所得課徵保費。然而,隨著人口老化、少子化與非典型就業增加,傳統以受雇者為主的保費結構已難支撐龐大的醫療支出。根據衛福部說法,現行保費收入中,補充保費約占一成,卻是近年成長最快的來源。
為因應財務壓力,衛福部提出三大改革方向:一是將股利、利息、租金等非薪資所得改為「年度結算」課徵補充保費;二是將單筆扣繳上限從1000萬提高至5000萬;三是統一獎金起徵點為「最低薪資四倍」。此舉預計影響480萬人,增加100至200億元健保收入,成為健保財源的新支柱。
改革設計粗糙 民怨四起
儘管改革訴求「有能力者多繳一點」,但實際設計卻引發廣泛民怨。首先,年度結算制取消了過去「單筆2萬元以上才課徵」的門檻,導致月配息族、ETF投資人、包租公婆等中產階級與小資族成為主要受害者。即便每月僅領1.9萬元利息,全年累積超過2萬元仍須繳費,形成「貼息虧損也要繳」的荒謬現象。
其次,改革要求民眾自行申報補充保費,增加行政負擔與報稅複雜度,對財務知識有限者尤為不利。更甚者,改革未能區分「穩定高所得」與「偶發性收入」,導致部分臨時性獲利者也被一體課徵,違背量能課稅原則。
健保改革的結構性盲點:只談收入不談支出
補充保費改革再次凸顯健保制度長期以來的單向思維:只強調「誰該多繳」,卻鮮少檢討「錢花到哪裡」。目前健保支出結構中,醫療浪費、重複用藥、過度檢查等問題層出不窮,卻缺乏有效的控費機制與醫療品質評估。
此外,健保點值長期偏低,醫療人力過勞、基層醫療凋敝,反映出制度對醫療供給端的忽視。若不從支出面著手改革,僅靠擴大課徵基礎,無異於「開源不節流」,終將失去民眾信任與支持。
健保費變稅:社會保險精神的扭曲
補充保費改革之所以引發如此強烈反彈,根本原因在於其「稅化」傾向。原本作為社會保險的健保制度,應以風險分攤為核心,依照投保身分與薪資繳費。然而,補充保費卻跳脫保險邏輯,轉向對各類所得全面課徵,甚至與所得稅重疊,形成「雙重課稅」的實質效果。
這種「保費稅化」不僅模糊制度邊界,也削弱民眾對健保的認同感。當保費不再與保險給付掛鉤,而是變成一種「全民徵收」的財政工具,健保制度的社會契約基礎將面臨瓦解風險。
回歸本質 重建信任
健保補充保費改革的爭議,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制度信任的危機。若政府一味從收入面著手,忽視支出控管與制度設計的公平性,只會讓健保淪為「全民買單」的財政黑洞。
真正的改革,應包括三個面向:一是建立透明的支出審查與績效評估機制,杜絕浪費;二是強化醫療分級與轉診制度,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耗用;三是設計更細緻的補充保費門檻與排除條款,避免懲罰中產與小資族。唯有如此,健保才能在財務穩健與社會公平之間取得平衡,走向真正的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