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已連續多年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面對治療瓶頸與副作用負擔,日本學者近日發表一項嶄新研究,開發出一種不依賴免疫系統的癌症療法「AUN」,在動物實驗中可選擇性破壞腫瘤血管、誘發壞死,即使免疫功能低下亦能發揮作用,為全球癌症治療開啟新契機。
該研究刊登於《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BE),題為〈腫瘤棲居型溶瘤細菌誘發選擇性血栓與壞死〉。研究指出,「AUN」由兩種細菌協同組成:變形桿菌(A-gyo)與光合紅假單胞菌(UN-gyo)。實驗顯示,兩菌以3比97比例注入後,在腫瘤內會轉變為約99比1,進而破壞腫瘤血管、造成局部壞死。
研究團隊在免疫健全及免疫缺陷小鼠中均觀察到顯著療效,且未出現嚴重毒性或細胞激素風暴。此研究由日本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JAIST)岩田誠吾(Seigo Iwata)博士領銜,宮子英二郎(Eijiro Miyako)教授為通訊作者。
據Nature期刊,AUN療法與現行免疫治療不同,無需依賴免疫細胞浸潤,即可產生抗癌效果,對免疫功能受抑制或化放療後患者具潛在價值。教授宮子英二郎表示,團隊正籌備成立新創公司,目標6年內展開臨床試驗,並宣稱「被人類追尋超過150年的細菌抗癌療法,終於開啟了新篇章」。
不過,研究團隊也在論文結論中強調,目前AUN僅於動物實驗階段證實效果,距離臨床應用仍有相當距離。後續必須評估菌株在人體的安全性、可控性及長期定殖風險,確保不引發感染或基因轉移問題。
台灣方面,雖未有活菌性腫瘤療法通過臨床核准,但相關研究逐步展開。中央研究院牟昀副研究員團隊發現,結合細菌與化療藥奧沙利鉑(oxaliplatin)可改變腫瘤微環境,促進人體健康;台大與北榮醫師也研究腸道菌叢對肝癌免疫治療反應的影響,顯示微生物在腫瘤免疫中扮演關鍵角色。
目前國內尚無細菌性腫瘤療法核准臨床使用,癌症治療仍以檢查點抑制劑、標靶藥及CAR-T細胞為主。若有業者擬發展相關技術,須依《人體試驗管理辦法》及食藥署規範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