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去標籤化或正面迎戰?兩岸和平路徑關鍵選擇回歸九二共識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日前馬英九基金會與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共同舉辦馬習會十周年研討會。同時,時任海基會與海協會成員、談判代表彼此會晤,並至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墓園致意。值得關注的是:馬習會十周年會中,國民黨副主席張榮恭宣稱,兩岸和平已非自然狀態,須主動搶救的目標;須持守「和陸興臺」路線,以反對臺獨避戰、九二共識謀和為原則,透過制度化對話保障臺灣的安全與發展。這顯示鄭麗文主席上臺後,國民黨兩岸路線將會採取更將戰略清晰路線。

「和陸興臺」路線及「九二共識」主張,代表臺灣可以擁有另一兩岸和平路線選擇,而非僅有抗中保臺及務實臺獨路線。回顧兩岸對話歷史實踐經驗,兩岸互動真正進入談判期間僅有16年,包括李登輝時期的1992至2000年期間,以及馬英九執政的2008至2016年期間,採取「和陸興臺」路線、「和陸友美」均衡戰略,其餘皆無實質對話。

然2016年至2025年民進黨主政期間,採取「抗中保臺路線」及「聯美抗中」失衡戰略,致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及螺旋敵意。

蔡英文總統主政期間,提出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及九二共同認知,作為重啟兩岸對話的替代方案;且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宣稱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外交部長李大維提出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皆宣稱主張維護現狀。但自2024年後賴清德總統主政,更是強調兩岸互不隸屬、不承認九二共識及界定中國為最大境外敵對勢力;甚至陸委會梁文傑副主委宣稱兩岸兩區關係是兩國關係。

如此,大陸當局對臺政策更是採取極限施壓策略,無論軍事威懾、外交壓制、經濟制裁、社會交流轉向單邊行動,兩岸關係迅速倒退。大陸軍機、軍艦繞島巡航、超越海峽中線,成為新常態;邦交國從22個僅剩12個,臺灣無法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年會;實施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已超過180項商品、針對2509項商品進行違反公平貿易調查等。舉凡陸生來臺就讀、陸客來臺觀光,幾乎嘎然而止。對於小兩會觀光交流,兩岸更陷入究竟先交流後對話,或先對話後交流無窮爭執。

回顧1992年兩岸能夠進行協商之因,雙方皆有其政治動機。李總統剛主政政權不穩,急於展現政績、擺脫蔣經國總統護庇及政治遺產影響,鞏固其在黨內部權力基礎。同時,大陸改革開放後歷經六四事件、改革倒退及鄧小平南巡呼籲進一步開放,這亟需臺灣的資金、技術與人才,藉此推進國家統一進程。

1993年辜汪新加坡會談揭開兩岸兩會高層協商序幕,1998年辜汪上海會晤首次觸及敏感政治議題,雙方逐步建立互信與制度化交流。然1999年李登輝總統片面宣稱兩岸關係屬於國與國特殊關係,自此大陸當局拒絕恢復兩岸協商。大陸批判李登輝倡議「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形同主張兩國論,背離一中原則。

即至陳水扁總統主政,宣稱四不一沒有、一中議題化,呼籲兩岸協商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兩岸兩會仍無法重啟協商。處於在野的國民黨堅持一中原則(存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九二共識,2005年國共兩黨高層恢復往來,先有江陳會後連胡會,提出12項具體共識、後續多項落實,證明兩岸交流及合作基礎在回復九二共識政治基礎。

陳水扁主政期間,陸方對其就職演說評論持「聽其言、觀其行」立場,然自陳宣佈一邊一國論、公投制新憲、推動正常國家運動,兩岸關係陷入極端敵對僵持。這證明無論李或陳兩位總統只要背離一中原則及主張兩國論,兩岸關係皆陷入敵對螺旋。

國民黨新任黨主席鄭麗文,應要採取立場鮮明兩岸政策及路線,實施戰略清晰避免模糊,主張「九二共識」、中華民族及認同中華文化、中國人認同等概念,並非是票房毒藥;既往馬英九執政及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皆主張九二共識而獲成功。我們分別檢視2005年、2008年國民黨主席連戰、吳伯雄分別與胡錦濤會談,確認兩岸和平願景及重啟兩會機制;最後2015年馬習新加坡會,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的歷史;黃金八年共簽署23項協議,皆源自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穩定框架基礎,既往兩岸不僅外交休兵、軍事緩解、經濟互賴、社會融合,舉凡陸客全盛時期約418萬、陸生來臺就讀5萬,帶來兩岸經濟紅利及和平紅利。此在在顯示唯有堅持九二共識,始能重啟兩岸對話協商,真正建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這證明國民黨兩岸政策更具可行性,及更具兩岸關係治理能力。這對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及國民黨來說,旗幟鮮明主張九二共識、憲法一中、中國認同,透過充分論述及詮釋,去除不斷被標籤化,方能掌握臺灣社會發展主導權。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