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對台灣的脅迫日益升級,而美國的可靠性卻備受質疑,台灣正面臨關鍵轉折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等國際研究學院全球事務教授、《彭博論壇》(Bloomberg Opinion)作家布蘭茲(Hal Brands)近日訪問台灣,與政府官員、政治人物及分析人士深入對談後指出,台北與華盛頓的關係正處於十字路口,若能妥善處理,可能強化雙邊夥伴關係;反之,則恐引發毀滅性危機。布蘭茲強調,接下來數月將至關重要,牽動台灣長期存亡及美國在印太戰略格局。
布蘭茲以《台灣已達臨界點》(Taiwan Has Reached Its Tipping Point)為題分析,過去數年,他一度認為中國對台策略正告失敗。此前,北京長期採取「戰爭邊緣脅迫」手段,試圖迫使台灣不戰而降,同時備妥「軍事鐵鎚」以備不時之需。然而,此策略曾事與願違,反而強化台灣抵抗強迫統一的意志,並深化其與美國的連結。但如今,台灣內部士氣出現裂痕,美台關係亦現隱憂。布蘭茲指出,美國過去一年行動已播下不確定種子,讓高度依賴美方力量的台灣政府心生焦慮;台灣自身則陷於政治糾葛,正值亟需團結與緊迫感的時刻。
這場糾葛涉及貿易、防務支出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談判等多重議題,正當北京加碼破壞台灣穩定之際,美台關係恐動搖。布蘭茲警告,若華盛頓與台北無法化解,將導致台灣生存及美國戰略地位面臨嚴峻威脅。
不僅是台積電 台灣地緣戰略核心至關重要
美國常稱台灣為民主典範或半導體強權,布蘭茲認同此觀點,但強調台灣的核心價值在於地緣戰略。察看西太平洋地圖,即見台灣掌控中國長達數千公里的經濟要衝海岸線,位處東海與南海兩大內海交匯,扼守東海南側及南海北側要道。
台灣更坐落於「第一島鏈」中樞,從日本延伸至印尼的這道屏障,在友邦手中可束縛中國海上力量;若落入北京掌控,則可威脅菲律賓、日本,並撕裂美國西太平洋安全體系。對北京而言,台灣不僅象徵「百年國恥」時期被列強瓜分的屈辱遺緒,也不只是中國內戰國民黨敗退的未竟之業,而是統治中國沿海水域、突破至公海的鑰匙。一位中國分析家比喻,美台聯盟猶如「鎖住巨龍脖子」。
中國多管齊下策略 如巨蟒逐步勒緊獵物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首選避開毀滅性戰爭,採取全面、逐步升級的脅迫策略,形同巨蟒勒緊獵物(即「蟒蛇策略」,Anaconda strategy)。中國軍演以物理壓迫台灣,切割其主權、耗損軍力,並炫耀入侵或封鎖可行性。北京切斷連結台灣與外界的海底電纜,強化孤立感;同時發動網路攻擊、假訊息及政治干預,攪亂台灣社會。外交施壓則壓縮台灣國際空間與組織參與。
布蘭茲形容,此為經典「逐步收緊」戰術,旨在透過孤立與士氣瓦解,迫台灣屈服。與此同時,北京備妥更果斷選項:30年前,美軍事家嘲笑解放軍需「百萬人游泳」渡海;如今,中國軍隊現代化,持續提升封鎖或隔離台灣能力,大舉投資導彈、戰機轟炸台灣所需、登陸入侵工具,以及阻絕美軍干預的武器。此軍備不僅為脅迫失敗的備案,更強化台灣「中國力量難敵」的認知,以及美國「介入代價過高」的疑慮,從而說服台灣民眾,有朝一日不戰而降乃上策。
美國真的可靠嗎? 中國壓力曾反成台灣抵抗動力
中國軍備擴張無疑加劇戰爭恐懼。2022年8月,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引發北京軍事回應,一位美官員曾憂心5年內美中開戰。但直至近期,習近平策略未達預期效果,反倒強化台灣抵抗。中國壓力凸顯台灣民眾若淪落激進獨裁統治將損失慘重,民進黨自2016至2024年連贏3屆總統大選,創歷史紀錄,將親中的國民黨逼至在野。民調顯示,民眾對與北京統一更懷疑,自認「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者增加,並更願捍衛島嶼自由。
台灣政府正逆轉長期低迷的防務支出,採不對稱策略,利用廉價武器如機動導彈、海雷、無人機,拖延中國入侵直至美援抵達。儘管華盛頓技術上不表態危機應對,美台及其他關鍵國關係卻日益緊密。川普第一任期功不可沒:其2018年國防戰略轉向太平洋對抗中國,終結主導中東反恐,並創紀錄對台軍售。
拜登(Joe Biden)延續勢頭,數度明言若戰將防衛台灣(儘管對烏克蘭政策引發疑慮),其政府從美軍庫存直接提供對台武器。最關鍵者,拜登團隊聯盟日澳等國,強化台北外交支持,構築以美日澳為核心的聯盟,備戰衛台。布蘭茲曾擔憂一旦此策略失敗可能逼中國動武,但近期美台變局逆轉頗勢。
川普關稅風暴 美台關係生變
川普第一任期的態度讓人預期此任將強硬對中、助台。但目前,建設性政策夾雜擾亂舉措,讓台灣領導團隊措手不及。積極方面,川普國防部加速彈藥生產、破除官僚惰性,聚焦太平洋備戰;資深官員科比(Elbridge Colby)主張專注威懾中國入侵。川普延續拜登美英澳聯盟(AUKUS),擴大菲律賓至中太平洋基地選項,並敦促盟友強化防務。
但負面舉措已引發台灣普遍焦慮。台灣盼與美簽自貿協定(FTA),卻遭32%(現降至20%)高關稅懲罰,讓官員感嘆「美國比敵人更不厚待友邦」。五角大樓屢索10%GDP軍費,台北視為政治經濟不可能,尤其美製武器交付已延宕多時。台灣當局抱怨,美方僅盯入侵威脅,卻忽略每天灰色地帶威嚇侵蝕主權與意志。此政策組合加劇賴政府政治壓力,賴清德總統過去一年的自傷也已耗盡資本。
川普對中政策雪上加霜:夏季白宮阻攔賴清德訪美,以免激怒北京;據報暫停部分對台軍售、降級非正式防務會談,以利貿易談判。上月川普與習會晤未讓步台灣,即獲台北鬆一口氣,凸顯其政策多詭譎。美方意圖不確定,重燃台灣對非對稱策略疑慮:如何固守待援,若援軍不至?
台北內鬥 政治毒化防務改革
問題非全出於美國,台灣本身也有責任。值得肯定的是台灣仍強化防務,軍演更逼真野心勃勃,改革多年無效徵兵與後備系統;從歐洲面對鄰國俄羅斯的經驗學習對抗顛覆與假訊息。明年軍費預計超3%GDP,賴政府將推專案預算,至2030年或逾5%。
但立法前景險峻,政治氛圍惡毒。兩大黨互攻如對外敵,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聯盟握立法多數,常阻賴倡議。台灣政制恐過度分裂極化,無法在急需時取得共識;賴政府對北京言辭強硬,亦惹惱部分美政策制定者,憂其邀危機牽連美國。
美台關係維繫西太平洋和平 數月內定勝負
美台關係維繫西太平洋和平穩定,數月來雙方充斥疑慮與挫折。此非罕見,親密戰略夥伴偶爾仍有分歧;美台無正式外交,例行溝通便已棘手,台灣始終渴望得到美國的保證,因為它始終擔憂來自海峽對岸這個「敵對大國」的侵略。如今危機乃是常態,此動盪或助關係更穩。
台灣官員稱,已向川普遞交更具吸引力的貿易方案,包括大量採購美農產與武器、投資美半導體及其他產業,換取降關稅。一旦成交,台灣可宣稱助美再工業化、建韌性自由世界科技鏈。民進黨知專案預算是生死關頭:若獲溫和國民黨立委支持,即邁向5%軍費,成印太典範,緩解生存承諾疑慮。
賴政府近期已軟化對中言論,主為安撫華盛頓;川普近2周核准20億美元(約台幣600億元)軍售,無視北京抗議。若明年美中貿易休戰崩潰、競爭加劇,美鷹派氛圍或再助台北。屆時,川普可攬強化夥伴與台灣之功。
但情勢也可能惡化。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稱軍費已過高,抨擊民進黨「討好川普」;她屬黨內親中派,考慮與習直接對話,早前分析指中國假訊息助其上月驚人勝選。若專案預算卡關或遭刪減,「美國優先」派將視台灣為搭便車典型,助長不值為不自衛台灣出兵的批評,或成為切割的理由。
此將助長華盛頓「不重視國安」的觀點,若國民黨2028年重掌大權,外交將毒化。美方風險在川普再限援台以維持與中國關係。明年春天川習峰會,北京或要求美將政策由「不挺」轉為「反對」台獨;或若川普批更多軍售或台美貿易,北京收緊稀土出口管制。中國目標凍結美台關鍵,示川普將台北讓位習近平。
若成真,台灣信心恐崩,華府與台北互失信任,正值中國壓力增時,形成惡性循環。雖非即刻災難或投降,長期風險大增,正中習策略瓦解士氣之計。
權力平衡岌岌可危 強健美台關係為印太基石
川普聯盟新孤立主義者或許樂見此局面,華盛頓對台灣含糊其辭的承諾正是他們所擔心「可能將美國拖入不必要戰爭」的安排。但布蘭茲駁斥,台灣不是國際慈善對象,它錨定科技供應鏈與第一島鏈,連結美西太聯盟南北。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宣稱,中國封鎖台灣將危及其國利害;中方外交官在社群威脅斬首,高市回以強硬,中國則加劇釣魚台軍壓。
美台關係雖互生煩擾,卻守護台海數十年和平,維持有利華府與民主友邦的權力平衡。強健美台關係乃全球最要地區安全基石,未來數月將定其強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