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書式微 實體書店靠顏值與內涵「活」下去

實體書店雖式微,能留住讀者的仍是內涵。圖/取自新華社
實體書店雖式微,能留住讀者的仍是內涵。圖/取自新華社

不可否認,數位化時代人們閱讀習慣日漸改變,全世界都一樣,在網路電商搶占紙本書零售市場的背景下,實體書店遭遇巨大挑戰。連很多作家自己看紙本書的時間也慢慢減少。

類似台灣誠品書店和更早金石堂書店,做出轉型或是可行岀路,因為經過轉型實體書店的獨立價值,也會被重新審視。據新華社報導,透過全國第20次國民閱讀調查發現,手機移動閱讀成為主要形式,選擇「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的成年人不足半數。

除閱讀習慣改變,實體書店的市場銷售也受到網路電商的巨大衝擊。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短影片商成為僅次於平台電商的第二大圖書銷售渠道,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進一步降至11.93%,僅占1成多。資深業內人士三石認為,低價直播模式對實體書店銷售衝擊巨大。有業內人士表示,線上圖書價格比線下平均低20%左右。

天津市一位實體書店負責人說,實體書店租金等運營成本較高,往往得引入咖啡、文創、輕餐飲等才能勉強收支平衡,「多元經營下,一些書店不重視圖書質量,什麼好賣擺什麼。」這跟台灣的情況很類似。

數位化浪潮下,人們的閱讀習慣悄然改變,讀書的時間、空間也不斷壓縮。那麼,人們究竟為何要去書店?實體書店是否仍有存在的意義?

業內人士認為,提升「選品特色」是書店的靈魂。實體書店可以靠「顏值」吸引讀者,但最終能留住讀者的仍是「內涵」。

業內專家提出,實體書店要想更好活下去,還需更多打造數位化閱讀無法替代的線下沉浸閱讀體驗,讓書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就如同不少受訪專家認為,書店應進一步深入百姓生活場域,走入街道社區、鄉村農家,在進一步明確服務對象的基礎上,降低運營成本。離開城市中心的商圈,走向更廣闊的基層,或許可以賦予書店新的發展契機和生命力。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