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和國科會共同發布一項報告指出,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農林漁牧全都受創:包括重要糧食作物、畜牧將減產;海水升溫影響漁穫與養殖漁業;天然森林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森林面積將大幅減少。此外乾旱、暴雨將成為「新常態」,颱風變少但強度增加。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環境部和國科會今天(8日)首度聯合公開發布科學報告《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該份報告費時1年半的編撰,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以及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教授李明旭擔任主編。
報告提到,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除了增加人體健康威脅與都市熱島效應外,水稻、玉米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產量皆因高溫影響而減少,海水的升溫也會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在生態影響上,天然森林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面積將大幅減少。
報告也顯示,全台用水相對敏感的春季,其連續不降雨日數愈來愈多,豐枯水期的差距增加,乾旱事件的強度及頻率會提高;極端暴雨將成為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一次;未來侵台颱風個數受暖化影響,數量將變少,但颱風的風速與降雨會有增加趨勢,對台灣的水資源管理與災害風險都會造成影響;海平面上升幅度相較於台灣既有堤防的防護,影響相對不直接,但加上颱風暴潮影響,仍會造成部分沿岸低窪地區排水困難與淹沒面積增加。
許晃雄、李明旭表示,該份科學報告由國內學者專家、政府單位如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農業部試驗單位,以及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68位作者共同完成,並由25位學者專家協助審閱;科學報告共收錄超過1200篇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論文、部會報告與計畫研究成果,整份報告共分5章,內容包含全球與東亞的氣候變遷概述、台灣的氣候變遷現象與衝擊資訊、氣候變遷風險與調適科學架構,共計600餘頁,3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