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奎博/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兩岸關係從過去單純地互爭「中國代表權」,到如今讓相關方各取所需的幾組政治宣示,例如一中原則、九二共識、一國兩制、維持現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等等,令人眼花撩亂。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力不斷地發展,而且國際外交情勢事實上也不容樂觀,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灣如今恐已陷入被動。
在台灣,當具有主動性的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及中共版的一國兩制,都不被過半的台灣民眾所認同和支持時,僅存的最大公約數就只剩維持現狀,而且是對兩岸的未來沒有足夠設想或準備的維持現狀。至於蔡英文在執政後期開始提出、賴清德全心認同的類兩國論「互不隸屬」,仍是一種相對被動的表述,充其量就是主張「你泥中無我、我泥中無你」,但究竟兩岸關係如何以法律定位、定位後又如何推動賴清德口中所說「和平共榮」等問題,完全不清楚。
在台灣,有些人眼巴巴地期盼美國承諾來援,希望從中獲得某種形式的安全保障和心理上的安慰;也有些人認為台灣小,美國又不可靠,所以為了換取台海某種程度的和平穩定,應將最重點放在對中共「求和」之上。但這兩種情況,對台灣的未來發展以及與中共當局的談判,均非最佳之道。
回顧台灣介於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歷史,美國對於台灣的地位及安全保障隨國際局勢而常有變動,例如1949年兩岸分治後,美國本想放棄移轉到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如果不是韓戰之故,加上中共當局派出志願軍援助北韓,導致美國決定保衛台灣,台灣恐已陷入危境。1970年代,當美國開始希望打「中國牌」、拉攏北京以制約莫斯科時,台灣就從美國的盟友變成一個可以被交易的籌碼,也才導致1979年美國主動與中華民國斷交、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撤離駐台軍隊。中共當局視台灣為地方政府,統一台灣的企圖從未停歇,「涉台外交」、兩岸軍事的強勢作法,除為了遏制台獨與境外勢力干預,常常也是為了強化在兩岸談判時的條件,或者為了迫使台灣坐上談判桌。
該如何找回兩岸互動的主動權,或者至少與北京當局在談判桌上平起平坐,應是台灣朝野必須思考的重點。這不能靠倒向美國或中共當局,而是必須靠台灣掌穩方向、壯大自己。
此外,雖然台海主權問題國際化容易造成不可測的發展,不是本文所主張,但台灣仍須設法繼續讓國際社會的關心和焦點停留在自己身上,真正讓許多國家感受到台灣的不可或缺。例如,政治上,應提升民主人權的品質和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以穩定兩岸、創造和平紅利;經濟上,應持續半導體製造的領先地位和加速與區域經濟的連結;外交上,應公私合作以促進台灣對國際的貢獻與升級國際人道援助。
賴清德政府須知,如果能夠盡快達成前述作法,與中共方面談判時既具有合法性,也比較不會落入被動的局面。但如果只是因為美國和中國大陸的激烈競爭以及因為國際民主社群在面對俄烏衝突的「移情作用」,而讓台灣變成主流國際社會暫時的焦點,就幾乎不可能掌握足夠的地位和量能,進而主動地與中共當局在對等、尊嚴、互惠等條件下對話和談判。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