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賴總統就職演說詞中政治意涵及其侷限

賴總統演說後兩岸當局互信差距擴大,兩岸關係形成「戰略互疑」結構,將是兩岸關係未來四年互動及發展主軸。圖/中央社
賴總統演說後兩岸當局互信差距擴大,兩岸關係形成「戰略互疑」結構,將是兩岸關係未來四年互動及發展主軸。圖/中央社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在兩岸關係論述部份,被視為公開倡議新兩國論,引發諸多爭論及批判,可謂是歷屆民選總統就職演說,最具挑釁性及釋放善意最低一次。此種激進的兩岸論述,大陸國台辦評價為頑固台獨主張。相對於既往陸對陳水扁就職演說詞評價,為聽其言、觀其行;對蔡英文則是未完成答卷;對賴清德卻是直接定性,幾乎已無觀察期。

這份具有討檄文性質的兩岸論述,也會刺激大陸激進急統及武統聲量飆漲,未來大陸對台懷柔政策恐將難以維持,之後大陸對台政策恐趨於緊縮。儘管賴通篇演說,並沒有提及務實台獨、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及台灣不是中國一部份、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說法。但隱藏在文本中論述,卻逐漸與上述說法越來越相契合。

這份演說詞中以中國替代大陸、以雙邊對等關係替代兩岸關係,提出中國與中華民國並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定位、護主權反併吞、中國威脅論及偉大國家說法,不僅沒有帶來兩岸和平及穩定發展基礎,反而是為賴未來四年執政帶來更多兩岸衝撞。

賴就職演說充滿民進黨少數執政的高傲,而忽視台灣社會主流民意。這與蔡英文執政時呼籲民進黨應謙卑再謙卑,不可同日而語。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及路線,遠比陳水扁及蔡英文的更為反中及持強硬態度、立場,為民選總統以來就職演說詞中對陸最具強硬性及挑釁性。這導致大陸當局宣稱賴清德是台灣主流民意的背叛者,以及台海及地區和平穩定的破壞者。

一般預估由於賴清德作為少數總統及綠營為立法院少數,加上美國宣稱不支持台獨及大陸反獨促統措施、反分裂國家法威懾作用,估計賴兩岸論述會邁向溫和中間路線及不會踩踏紅線。然從賴演說詞內容檢視,台灣安全已有陷入困境之虞,諸多批判觀點認為此篇演說猶如新兩國論、台獨宣言書、台獨融入兩國論,是沒有台獨的台獨、沒有善意的善意。

不少兩岸學者紛紛為文對賴兩岸論述表示失望,宣稱已不存幻想、預判兩岸關係惡性循環;其論述呈現空洞化、台獨化、去中化及台灣化特質。此將導致大陸採取更為壓制的軍事外交經濟措施,致台灣安全風險係數提高。

這不僅無助於台灣內部族群凝聚及政黨政治良性互動,也對兩岸和平發展毫無助推作用。

綜觀此篇演說,其所呈現主要內涵,可歸納以下特點:首先,雖標榜蔡規賴隨但非完全繼承。提出不卑不亢維持現狀,但卻無表述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但提出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肩負起帶領國家勇往前進的重責大任。在此憲法及憲政體制概念有所差異,前者除體制外,尚包括主權及領土等範圍;後者一般通稱政治體制如總統制、內閣制及雙首長制。

蔡英文曾提出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及九二共同認知,作為九二共識的替代方案。對照蔡英文兩岸論述及路線,賴實屬倒退,例如並未觸及一中內涵及九二共識相關概念,也未提及等量齊觀的通關密語。蔡英文提出尊重既往23項協議執行說法,然賴則是付之闕如。

對照蔡英文2016年與2020年的就職演說,2016年揭櫫「尊重1992年協商溝通的歷史事實,放下包袱展開良性對話」,2020年則是論及「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賴在此次就職演說中,使用7次「中國」或1次「中華人民共和國」詞彙,既往蔡在就職演說則未提及。顯見賴清德所釋放兩岸善意,遠遠不及蔡英文,因此難以說明這是完全蔡規賴隨。

其次,台獨論融入兩國論定位清晰。通篇演說詞稱對岸或大陸為「中國」,中華民國為「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並無宣示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關係人民條例。反而論及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國家主權隸屬全體國民,宣稱具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 ,如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定位一國兩區中兩區,即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之劃分形同不復存在,中華民國與大陸地區失去主權領土歷史文化的關聯性。

同時,倡議「中國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要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民選合法的政府」。這是直接把「中華民國」跟「中國」區分為兩個國家。也倡議:「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都一樣響亮」。可以用「中華民國」全代表「台灣」,亦可,中華民國等同是台灣,不必一定要改國號。此不啻為台灣正名,或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真義。

復次,將中華民國徹底台灣化後邁向台獨化。賴清德重申新政府將秉持「四個堅持」,不卑不亢,維持現狀。強調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呼籲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於是乎,在此中國與中華民國並列,中華民國已從中國之國轉變成台灣之國。國家名稱可以是中華民國,也可以是台灣,形同將中華民國台灣化。

大陸當局嚴厲批判賴之「台獨」立場更加激進冒險,宣揚所謂「主權獨立」、「兩岸互不隸屬」、「台灣住民自決」等分裂言論,連結外部勢力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繼續「倚外謀獨」、「以武謀獨」,此演說詞可謂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台獨自白」。

再者,單向要求陸方而無雙向對話。演說詞中強調民主、和平、繁榮,但其實是以兩國論核心及前提。既提出希望與大陸交流、對話,呼籲大陸要以對話取代對抗,以交流取代圍堵。又提出護主權、反併吞;一方面提出中國威脅論,又提出加入民主共同體及和平共同體,卻又不承認中華民族及民族共同體。是故,在兩國論前提下,兩岸更不可能會重啟對話與協商,兩岸的觀光旅遊及學位學生來台就學,幾乎不太可能。

最後,聯美抗中依附國際圍堵中國。提及民主、和平、繁榮是台灣的國家路線,也是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台灣是「世界民主鏈」的亮點。宣稱持續與民主國家,形成民主共同體,彼此交流各領域的發展經驗,一起對抗假訊息,強化民主韌性。抨擊「中國的軍事行動以及灰色脅迫,也被視為全球和平穩定最大的戰略挑戰。」台灣位居「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牽動著世界地緣政治的發展。

賴清德呼應西方提出中國威脅論說法,提出「呼籲中國,停止對台灣文攻武嚇,......,確保全球免於戰爭的恐懼。」並論及:「在中國尚未放棄武力犯台之下,......:即使全盤接受中國的主張,放棄主權,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尤其是「面對來自中國的各種威脅滲透,......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提升全民保家衛國的意識」。

賴清德倡議落實「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強化國防力量、建構經濟安全、展現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及推動價值外交,跟全球民主國家肩並肩,形成和平共同體,發揮威懾力量,避免戰爭發生。這顯見賴清德將台灣安全寄望於民主共同體及和平共同體,而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兩岸命運共同體。這是將台灣安全保障鑲嵌於連結國際勢力,而非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顯示未來賴清德所建構國際戰略與外交路線,依然是聯美抗中失衡戰略,而非友美和中均衡戰略。

大陸對賴就職演說兩岸論述評價,目前幾乎是負面表述。國台辦批評宣稱,這是頑固堅持「台獨」,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釋放謀「獨」挑釁、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危險信號,暴露「台獨工作者」本性。顯示未來賴清德政府將依附在美日國際勢力,藉此強化抗中底氣。

急獨恐招致武統及急統對待。賴清德所倡議新兩國論,違反大陸當局所建構一中國際體制。大陸當局從國台辦部會層級,提高到政治局委員回應賴就職演說,拉高大陸官方回應層級。就此而論,大陸界定「台獨」分裂行徑構成對國際秩序最嚴重的挑戰,對台海現狀最危險的改變,也是對台海和平最重大的破壞。賴演說詞不僅沒有達到緩和兩岸緊張作用,反而適得其反滋長兩岸敵意及對抗加劇。

對照大陸當局對陳水扁就職演說,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立場;對蔡英文回應是「未完成的答卷」,仍具有些微彈性。此次大陸對賴直接定性為「台獨工作者」,對其政策轉圜空間縮小。

兩岸當局互信差距擴大、認知落差南轅北轍、目標偏離難聚焦,兩岸關係形成「戰略互疑」結構,將是兩岸關係未來四年互動及發展主軸。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