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80年代在大陸經過多年封閉,稍稍打開門縫,讓一些新鮮空氣流入,鄧麗君的歌聲透過這窄窄的隙縫傳入大陸。鄧麗君歌曲中飄逸感性的曲調,她那鬆軟甜美的歌聲,瞬時間融化長久處在緊繃堅硬的革命歌曲中的耳朵,滲入內心。許多大陸民眾千方百計透過各種管道只求一卷鄧麗君的磁帶。甚至當時來流傳「只愛小鄧,不愛老鄧」、「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說法。這是第一次台灣的流行文化傳入中國大陸,而且受到無論男女老少的追捧癡迷,從鄧麗君的歌聲與曲詞,對寶島台灣充滿無限美好的想像。
1990年代隨著大陸逐漸開放與兩岸間接互動增加,台灣的軟性文學如瓊瑤的愛情小說、三毛的散文、席慕容的詩、古龍的武俠小說、高陽的歷史小說都廣為流傳,不少文青都人手一本。一些後期校園民歌以及李宗盛、羅大佑等人更多元的曲式和歌詞,也讓大陸青年沉醉著迷。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快速起飛,加速城鎮化,娛樂的需求更多元,而台灣也對大陸開放交流,台灣的流行文化在大陸進入黃金期,特別是影視文化與演唱會文化,許多偶像劇明星、實力派歌手更是攻佔大陸的娛樂圈、演藝圈。《流星花園》、《康熙來了》等節目爆紅各大平台,周杰倫、張韶涵、SHE、陳喬恩、五月天、張惠妹、蔡依林等走紅大江南北。台灣的開放繁榮進步,讓剛進入城鎮化的大陸欣羨不已,也成為許多80後的青春記憶。
這三十多年的流行文化在大陸的流傳,讓兩岸華人有了不少共通的話題。有的大陸人以為台灣像香港一樣,出門都會捕捉到野生的明星,有時台灣人都會被問到,你在台灣有沒有遇見過某某某。
2010年後,財富的積累讓大陸更重視精神與娛樂的追求,加上原本深厚的文化底蘊,大陸的文化產業也出現許多優質的產品,無論歌手、演員、藝人人才輩出,也逐漸站穩腳跟,開始有能力對外輸出。加上網路的穿透性,台灣不少人也成為大陸藝人的粉絲。兩岸文化交流來到新的階段。
但是民進黨執政後,在意識形態上不但要「本土化」還把並不對立的中華文化視為異己,執行「去中化」,連帶的對大陸流行文化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態,禁止大陸的頻道落地,對大陸藝人來台訪問表演也百般刁難。但是這都無法阻擋優質的文化作品或表演進入台灣,台灣人通過網路影音平台、社群媒體和「小紅書」、「抖音」等應用程式,都可以接觸到大陸新鮮即時的流行文化。事實上,不少民進黨政治人物也偷偷的著迷陸劇、陸星。
隨著大陸的文化自信,對於港台的流行文化從禁止、限制到開放,固然礙於國情、政治體制仍有禁區,在接受的層面與深度也逐步放開,日前票房大賣的「周處除三害」可為例證。最近大陸的北京衛視與江蘇衛視播出以鄧麗君為題材的電視劇《但願人長久》,飾演陸劇《繁花》「寶總」一角的胡歌這兩天來台,也是上海市台辦促成,表示沒有因為兩岸關係的緊張而在文化交流上有所倒退。
台灣仍擁有豐富的創意、優秀的團隊,兩岸可以合作互相學習之處很多,大陸龐大的市場也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重心之一,台灣不可妄自菲薄或孤芳自賞,處處把文化的交流融通視為「統戰」。西方曾有學者歸結蘇聯的瓦解不是亞當斯密打敗馬克思,而是披頭四、牛仔褲和好萊塢贏得了冷戰。鄧麗君的歌聲曾傳遍中國大陸的大街小巷,她建立的軟實力我們至今依然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