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蔣介石在淞滬戰場─2:蔣介石與中國版凡爾登戰役①

謹以淞滬會戰後,一首戰歌,揭開本書之序曲

中國不會亡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鬥守戰場。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寧戰死不退讓,寧戰死不投降,我們的國旗在重圍中飄蕩!飄蕩!飄蕩!飄蕩!飄蕩!

八百壯士一條心,十萬強敵不能擋。我們的行動偉烈,我們的氣節豪壯。同胞們起來!同胞們起來!快快趕上戰場!拿八百壯士做榜樣。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不會亡!不會亡!不會亡!

第一章:蔣介石與中國版凡爾登戰役

中國偉大的兵學家孫子,在他的兵學經典中,教導我們要以九種變通的方法(九變),去面對身為將帥者可能面臨的五種險境(五地)。 孫子還警告,當將帥的人不能有以下五種致命的弱點(五危):有勇無謀;臨陣畏怯;急躁易怒;廉潔好名;溺愛民眾。
孫子講的,不論是「九變」、「五危」,簡單歸納就是兩個字的大原則 :「靈活」!靈活的人,必須對往事勿 「縈懷不去」,面對抉擇不宜「踟躅不前」。即便是近世軍事天才拿破崙也慨嘆:「在思考一次戰役時,我在內心與自己辯論,力求駁倒自己;在制訂戰役方案時,我是最謹小慎微的人。我總是擴大危險和意外,即使我看來高興,其實我始終極度緊張和激動。」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在華北點燃了盧溝橋事變的戰火,在過去歷史上被稱為倭寇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開始更加明目張膽對我國發動瘋狂的侵略。這時,全國的注意目光都往南京的蔣先生身上聚焦,究竟蔣介石有沒有下定抗日的決心?蔣先生抑或正如某些人攻訐的,是潛在的親日份子嗎?
我們從1937年7月8號,蔣先生在他日記上的那段話 :「我決心應戰是否其時?」充分印證,蔣先生亦深陷拿破崙曾經陷溺過的糾纏情境「總是擴大危險和意外.......始終極度緊張和激動」。

北平千年古都,倭寇接二連三假藉演習名義,秣馬厲兵,磨刀霍霍,兵臨城下,刻正將古都三面合圍。八國聯軍之亂以來,北平再次遭逢空前危機。

蔣先生於日記寫下這段話之時,人正在廬山的海會寺,廬山是蔣介石常去的避暑勝地,此刻他不為避暑,是為了軍官訓練團─整訓軍官,是德國軍事顧問五任總顧問建議蔣介石整編軍隊極其重要的一環。蔣先生心知肚明,整頓軍隊不是一蹴可幾,或者一步到位的,它是極其艱難繁複的任務。坦言之,中國距離作好抗戰準備工作,還有相當遙遠一段路程要走。

是和?是戰?盧溝橋事變五天後,蔣先生仍未最後決定真格要與倭寇開戰,但7月13日這一天,蔣先生下令國民政府各部門首長,即刻回南京辦公,以因應突發緊急情況,因為兩天之前,倭皇昭和在東京召開內閣會議,準備動用兩個師團兵力與關東軍進軍關內,盧溝橋形勢緊張,北平危難迫在眉睫。但蔣先生迄未決定是否採取戰爭手段解決中日紛爭。

讀者諸君也許已注意到,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痛失東北四省*之後,直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這六年間,愛國學生、愛國軍人、張學良及其東北軍、愛國知識份子、愛國民主黨派、愛國的軍政幹部........幾幾乎所有中國菁英份子,群情激憤,主張即刻北上抗日。惟有蔣先生始終不動如山,他依舊對他揭舉的「先安內再攘外」的既定政策「縈懷不去」,他依舊對即刻北上抗日的孟浪之舉「踟躅不前」。是故,蔣氏一度被誤解為親日派,這個醜化標籤被烙印在身上,一直到西安事變爆發,甚至一直到盧溝橋事變益發不可收拾之地步,宣示抗戰為止,這個烙印方才逐步消褪。(*按:我國東北地區在民國時期,依照行政區劃之不同,一度有東四省,東九省,兩種稱呼,亦有隨前清慣例,稱呼東三省者)

何以致此?蔣介石為何要忍受謗議近十年,最後方才改其志,改變他的「先安內再攘外」,放下他的「縈懷不去」,然而,1937年7.8月之交,蔣先生依然憂心忡忡,儘管不再對「先安內再攘外」「縈懷不去」了,但在對倭寇宣戰的問題上仍然遲疑不決,「踟躅不前」。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盧溝橋事變,華北軍政首長宋哲元也曾經「踟躅不前」大半個月,宋哲元他從事變爆發對倭寇猶存有和平幻想,到最後夢想破滅,幡然悔醒,破釜沉舟,奮起抗敵,但為時晚矣!倭寇已經對北平採取合圍之勢。等到淞滬地區形勢緊張,戰雲密佈,蔣先生卻又差點變成另外一個宋哲元。雖然作出積極調兵遣將之佈署,卻仍未曾忘懷九國公約與國際聯盟的列強調停,蔣氏依舊是對抗倭戰爭「踟躅不前」,不敢任性破釜沉舟,與汝偕亡。這,又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呢?(未完待續)

本系列轉載自王丰著《蔣介石在淞滬戰場:從忍辱到復仇》一書,已獲作者授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