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從7月4日起對中國大陸製造的純電動汽車實施臨時關稅,最高稅率可達37.6%。歐盟此舉目的在應對中國政府對電動車製造商的大規模補貼,確保公平競爭環境。
根據歐盟的規定,7月4日生效的臨時關稅將根據不同製造商的情況徵收。上汽集團面臨最高的37.6%關稅,而吉利和比亞迪分別面臨大約20%和17%的關稅。而原本中國製電動車就有10%的關稅。
大陸商務部4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歐雙方已就電動汽車關稅問題進行了多次磋商。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指出,中方希望歐盟在此問題上與中國相向而行,避免反補貼措施傷害中歐汽車產業的互利合作和共同發展。他還強調,希望歐盟認真聽取成員聲音,理性、務實地與中方開展磋商。
對於此議題歐盟內部的確有雜音。德國、法國和其他歐盟國家在關稅問題上態度不一。德國出於與中國的深厚貿易關係,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德國社民黨籍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 社民黨)和綠黨籍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 綠黨)等高曾都在訪華時表達過這一立場。
德國汽車製造商協會(VDA)對關稅也提出警告,認為這將對德國汽車工業造成巨大損害,並導致中方採取報復措施,如對歐洲出口的高級轎車加徵關稅。BMW的總裁齊普斯(Oliver Zipse)稱這些關稅為「死巷」,認為它們將阻礙全球企業的發展,減緩歐洲的減碳進程。
但是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則堅決支持關稅措施,認為應對不公平競爭至關重要。
北京威脅對進口的歐洲豪華車加徵關稅,特別是對排量超過2.5升的車型。此舉將直接影響到賓士和保時捷等德國高端汽車製造商。這些潛在的報復措施使得歐盟內部對關稅問題的討論更加複雜化。中國已啟動對歐洲豬肉、化學品和法國白蘭地的反傾銷調查,作為對歐盟關稅措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