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頌安/醒吾科技大學副教授
我國古人觀察天時,遵循天候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應該從夏朝就開始了,所以陰曆也稱為「夏曆」。到了周朝就觀察到太陽的位置對氣候的影響,慢慢形成了節氣之說。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形完善定了型,在《淮南子》一書已經初見完整二十四節氣的記錄,到了漢武帝時的《太初曆》將其正式納入了曆法。在2016年11月30日,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我國的廿四節氣,能夠精準地掌握自然,作為人類生活的指示,而且非常科學,《乾支曆法》就是陰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節令,是地球在「黃道」上位置變化的規律,而「黃道」就是地球繞行太陽公轉360°的軌道。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地球在黃道上運動15°即到達一定的位置,把太陽週年運動的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個等份就是一個節氣,並訂出名稱,以利農事。分別定名為: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廿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的獨特時間觀念,這是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文化精華,是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漢代廿四節氣即納入「太初曆」了,以為指導農事,所以廿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則,更是指導農桑指南針,更是大眾日常生活中預知冷暖雨雪的指標。
我國古人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立」就是開始的意思。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分別表示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的開始。至於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小雪 大雪 小寒 大寒,都是表示氣候變遷,並且指導農事。所以如今我們政府配合世界的大勢推行陽曆,但是陰曆也稱為農曆,仍是大家必備的參考。
我國民間更是根據以往的經驗,能夠準確的掌握大自然的現象,預警水旱、疾疫,可以預測,例如:「立春落雨透清明 一日落雨一日晴」、「正月雪 二月雪 三月無水過田岸」、「天上魚鱗斑 明天曬穀不用翻」、「雙春兼閏月 雨水多到絕」⋯ 說說今年的雙春兼閏月,2025年農曆逢「雙春」,有兩個「立春」,而且閏六月,在大陸、台灣都是洪水滔滔,民眾苦不堪言,就是日本、韓國、越南也多遭水災。2023年也是雙春,亞洲有七十九起水文災害,2017年雙春是閏六月,大颱風尼莎和海棠接連登陸台灣,和今年一樣造成大淹水的嚴重災情。2009年雙春閏五月莫拉克颱風,2004年閏二月敏督利颱風,2001年雙春閏四月納利和桃芝颱風侵襲,台灣災情慘重,連台北捷運都泡在水裡 ⋯。依廿四節氣,提供老祖宗的經驗,我們追求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並且歸納出因應之道,作為預防水旱災害的參考,以造福蒼生。
我國陰曆有閏月,我在2023年4月5日及5月8日分別在「台灣好報」和「芝加哥時報」我的專欄上,發表了有關積閏餘年和清明節的日期拙作。一般民間仍然有八、九十歲老人逝世,訃聞上在把老人的年壽加上三歲,稱之為「積閏享壽」,以示老人得享高壽,福壽全歸的福氣。一般不知就理的人說是:「天一歲 地一歲 人一歲」所以加三歲 ⋯。事實上陰曆是根據月亮的運行軌道,製作的「太陰曆」,每三年要產生一個閏月,就是當年有十三個月,如此算來一位活到八、九十歲的老人,他一生中有三十或者二十七、八個閏月,一年十二個月,加起來就多了兩年餘幾個月,所以就有了積閏「餘」年,把逝世老人的年壽加上三歲的「積閏享壽」的做法,這是有其根據的,也特此提及,以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