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蔣介石在淞滬戰場─9:蔣介石重金禮聘德國顧問(1)

當年蔣介石提供鮑樺爾的條件十分優厚,這是南北方其他軍頭出不起的價碼:每月發給鮑樺爾薪水大洋1400元,折合馬克3920元,當年在北平清華大學任教的一名德國籍地質學專家教授,月薪亦不過600大洋。即便是鮑樺爾的兩名助手亦可領400~500元大洋的高薪。這說明蔣介石這個人善於禮賢下士籠絡人心,懂得把錢花在刀口上。非但付給高薪酬,對鮑樺爾的禮數更是備極周到,蔣先生特地下令,國民政府各級機關必須盡力配合德國軍事顧問團的一切要求,給予各顧問最優渥的待遇。

蔣介石花在鮑樺爾身上的錢絕對值回票價,國民黨中央軍的整編與裁併,實行精兵主義,正是鮑樺爾總顧問給蔣先生的建議。鮑樺爾的整軍計畫,建議蔣先生,由德國顧問直接訓練一支「教導隊」,作為國民黨新軍的種子部隊,國民政府並在全國各高校的德語專業畢業生中,遴選了一批青年學生,集中起來,接受德國軍事顧問傳授德式的軍事知識。為了方便德國顧問講授,蔣先生甚至下令把中央軍校,從黃埔遷往南京。

鮑樺爾之後,蔣介石還陸續聘用了克里拜爾(Oberst Kribell)上校、福克里斯(Fuchs)等德籍軍事顧問到中國服務。這是蔣先生開例聘用德國軍事顧問,協助中國建立強大軍事力量的起點。

1929年4月初,鮑爾樺總顧問不幸染上天花病逝,軍事顧問團的總體工作一度由首席顧問克里拜爾代理。蔣介石希望再從德國尋覓一位適當人選,擔任總顧問。為了爭取時效,朱家驊寫了一封信給著名的德國魯登道夫將軍(Erich Ludendorff),表明蔣介石對魯氏之欽仰,誠摯邀請其為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一職,原本魯登道夫頗有興趣東來,但後來德國政府不准他到中國,理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的軍事發展,為了不引發外交紛爭,故而作罷。但魯登道夫為蔣介石推荐了一個人: 一戰時曾任德國西線作戰局局長佛萊采爾(Gearg Wetzell,另亦譯作:魏澤爾)。

佛萊采爾(魏澤爾)於1929年5月來華,受聘蔣介石為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佛萊采爾在中國待了將近五年,於1934年3月奉調返德。

佛萊采爾成為長城抗日地下參謀長

佛萊采爾應該是第一位實際投入抗倭戰爭備戰工作的德國軍事顧問,雖然他無緣參與猝不及防的九一八事變相關抗倭行動,但他在後續的長城抗日戰爭中,扮演了相當吃重卻是隱密性極高的角色。1933年3月,佛萊采爾總顧問率領他的德國同僚,隨著我國第7軍的抗日隊伍,北上阻止已經佔領熱河的倭寇,持續坐大。佛萊采爾將軍對這一時期的抗倭戰爭,提出他「以退為進」,「佯守後攻」的策略。佛萊采爾在一份寫給蔣介石的匯報中建議,日軍試探攻擊古北口、喜峰口及其它隘道,但卻又未採進一步攻擊行動,這說明倭寇的兵力不足,但兵力不足的問題不光是敵寇單方面的難題,我軍也有同樣的麻煩,我軍缺乏多餘的預備隊置於後方,所以明知日軍兵力不足,但也不宜躁進。

所以,佛萊采爾建議,不如讓日軍掌握進兵的主動權,假使敵寇越過長城進攻關內,則我方可以採取攻勢,還擊敵人,而敵寇卻因無法糾集足夠的預備隊馳援,使得攻擊部隊將陷入我軍的圍殲陷阱之中。佛萊采爾在北方協助了我軍抗倭的布置和指揮工作。佛氏這次北上抗倭,在軍旅長達半年左右的時間,對我國長城抗戰起了相當積極正面幫贊的作用。

有許多批評者認為,德國顧問到中國,一個最大的目的,是來推銷德國的軍器裝備,但不可否認是,以中國當代薄弱的軍火製造能力,倘若沒有採購德國軍器,恐怕更不利於1937年7、8月間之後的全面抗戰。1937年抗戰爆發直前,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的徐永昌將軍,在其個人日記,1937年7月1日項下記載稱:「中央現有野砲七七式二團,三八式二團,克式二團,卜福式四團,(共十團)」徐永昌所謂的野砲七七式,便是指德製77mm野戰速射砲。三八式野砲是我軍當年最老舊的一種火砲,原廠是日本大阪砲兵工廠生產的三八式野砲。克式是指德造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Krupp)大砲,卜福式其實是克虜伯兵工廠(Krupp)子公司卜福爾工廠生產的。換言之,徐永昌所說的,國民政府所屬中央部隊共有十個團的砲兵,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德造火砲。

因軍火買賣 蔣介石與希特勒成好友

佛萊采爾擔任總顧問時代,正是國民政府從德國大量採購軍器與火砲的一個階段,此時,也是我國砲兵部隊奠基的一個關鍵期。日本振武學校開始學習及留意火砲的蔣介石,在各國產製的火砲當中,獨鍾德國克虜伯兵工廠打造的火砲。故而,繼鮑樺爾、克里拜爾、佛萊采爾(魏澤爾)以降,歷任的德國軍事總顧問及顧問團成員,都負有一個「商業使命」,亦即為德國的軍火工業在中國開創市場規模,然而。當工藝技術精湛的德製軍火,在內憂外患頻仍的華夏大地戰爭舞台上,不斷嶄露殘酷的殺人威力,德國軍火公司也不斷接獲來自中國南北方軍政府的訂單,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政府,則始終被德國政府視為德國軍器產業的大客戶,成為德國政商兩界心目中的外國「大腕」。於此同時,風起雲湧的法西斯主義旋風,亦使得類似希特勒這樣的集權主義德國政壇新秀,忽然與蔣介石成為了「忘年之交」。

進入漢斯 · 馮 · 薩克特將軍(Hans von Seeckt)(按:另亦譯作塞克特)擔任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以後,1936年5月13號,中德關係亦晉階空前緊密階段,這可從希特勒寫給蔣介石的密函中,可以窺見兩方關係之一斑。希特勒信上說:「……鈞座決定與敝國友誼合作,以實施建國事業,尤希所引為幸慰者也。希於鈞座勳業傾仰已久,關切亦深,尤願竭盡綿薄,以資推進之助。」然而,希特勒這封信以「友誼合作」起頭的信函寫到這裡,筆鋒猛然一轉,轉向利益面問題,希特勒接著寫道:「中德兩國之貨物交換,實給予兩國經濟進展以莫大裨益……深信兩國互助合作所應有之先決條件已根本具備,而兩國密切友誼之結合,必給予吾兩民族以莫大福利……。謹布尺褚以表欣感,倘荷鈞座不遺,尚希接受敝國國防軍之榮譽寶刀一柄,藉表希個人敬仰鈞座及貴國之微意。……希特勒謹啟」。

(待續)

本系列轉載自王丰著《蔣介石在淞滬戰場:從忍辱到復仇》一書,已獲作者授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