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蔣介石在淞滬戰場─6: 蔣介石的德國顧問 ①

為了打贏與軍閥之間的內戰(如中原大戰)、國共兄弟鬩牆,為了對付侵吞東北,進而蠶食華北的敵寇倭奴,蔣介石無所不用其極,挖空心思,絞盡腦汁,以遂行其所謂「安內攘外」的基本策略方向。當代中國之軍隊,硬件設備上欠缺船尖砲利與先進武器裝備,軟件思維上欠缺克敵致勝的戰略思想與國防方針。職是之故,在內憂外患頻仍動盪的1930年代,蔣介石惟有仰賴洋顧問,解救其燃眉之急。
蔣先生顯然篤信「遠來和尚會唸經」的道理,自北伐以來,蔣先生的身邊聘用了一批接著一批的洋顧問,這種聘用洋顧問的傳統,實則並非蔣先生之創舉,早在明清之季,上至皇帝,下至王公貴族,早有此成例,而這種「以夷制華」或者「以夷制夷」的慣例,實則大盛於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身邊即有一位著名的洋顧問,澳大利亞籍的喬治 · 厄內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皇帝、總統、軍閥爭相聘請洋顧問,絕大多數是中國政要主動按照自己的需求,延請具有專業知識的洋人,俾便能隨時顧而問之。惟獨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時,曾經強迫袁世凱必須聘用日本顧問,算是外國政府硬性逼迫中國政要任用洋顧問,霸王硬上弓,俾便干涉中國內政的極端惡例。
孫中山先生身邊也圍攏著包括日本、澳大利亞、美國、蘇聯等外國顧問。蔣先生繼志承烈,賡續了前朝與前人的傳統,重金禮聘各國顧問。蔣先生的顧問國籍繁多不及備載,舉凡蘇聯、意大利、法國、義大利、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以色列......,國籍之多,足可召開小型聯合國大會,專業領域則上自一般科學、軍事、政治、財政、外交、乃至核子物理......應有盡有,然而終蔣介石之一生,仍以德國軍事顧問,最能與蔣先生水乳交融,最得蔣先生之「榮寵」。從1927年8月,至1938年,在華德國顧問被德國元首希特勒強召返德,相處機緣閱歷12年,堪稱蔣先生與德國如膠似漆的蜜月期。撇開中德外交恩怨不論,希特勒一度曾經與蔣介石書信函電交馳,密室外交過從甚密。希特勒更曾經是蔣介石最景仰的西方領導人。在這段中德關係的蜜月期間,蔣介石先後聘請了五位德國軍事總顧問,他們是鮑樺爾(Oberftlt  Bauer)、 赫爾曼 · 克里拜爾(Hermann Kriebel)、喬治 · 魏澤爾(Georg Wetzell,按:另有譯名佛采爾)、漢斯 · 馮 · 薩克特(Hans von Seeckt)和亞力山大 · 馮 · 法肯豪森(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von Falkenhausen)。筆者在瀏覽台北「國史館」的蔣介石檔案過程中,驚覺此館中最多的軍事類外文資料,僅次於英文種類的,便屬德文資料,由此可見,德國軍事顧問參與國民政府軍事建設之廣泛,德國軍事顧問對蔣先生軍事思想與建軍實務影響之深遠。這也難怪日本鬼子驚訝1937年那場淞滬會戰,無異是一場如假包換的「德國戰爭」。貫穿整個抗日戰爭八年過程,尤其是抗戰初期的那二、三年期間,不論是大戰略的想定,或者戰場調兵遣將的機動指揮,對蔣先生影響最深遠而徹底的,除了蔣先生的中國核心骨幹黃埔班底、日本士官學校與日本陸大班底,遠渡重洋的那百數十位德國軍事顧問無疑乃是最具關鍵性的一群人。
大凡意欲認真探究民國時期中國軍隊,以及國民黨當局國防戰略思想發展與演變的人,或者進而想要瞭解蔣介石在整個八年抗戰過程中,他的軍隊的戰略思想與戰術作為,究竟是怎麼成型的?蔣介石身為統帥,他是依據什麼原理原則,帶領著國民黨軍數百萬之眾的部隊,和日本帝國主義者作兩個民族間的殊死鬥爭?八年抗戰過程中,蔣介石的成敗得失,與這群德國「洋和尚」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微妙關係?    如果要解開上述各項謎團,首先必須要針對這群來自萬里之外的「洋和尚」,在中國陸續駐留長達12年的雪泥鴻爪,以及對民國政府軍政制度,對國民黨軍的深刻影響,作一番深度研究。長時期以來,提起蔣介石的軍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莫過於居於核心主流勢力的黃埔系,而追溯黃埔系頭領的資深幹部,又有許多人出身日本士官學校、日本陸軍大學,或者出身我國的保定軍校、雲南講武堂等,這些林林總總出身譜系的官員完全可以公開活動,沒有任何隱密拘束,惟獨這批德國「洋和尚」,由於這樣和那樣的原因,他們的身份始終不曾對中國民眾公開,更絕少在當代報章中露臉,只是活躍在封閉的國民黨軍神秘的內部系統當中。

(待續)

本系列轉載自王丰著《蔣介石在淞滬戰場:從忍辱到復仇》一書,已獲作者授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