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學家認為,貝當的治軍嚴格,是他在凡爾登一役當中,贏得最後勝利的重要因素,例如,當貝當元帥抵達凡爾登戰場上時,他高聲向法國軍隊宣佈,他將在他站立的地方劃下一條「督戰線」,任何人沒有我的命令,膽敢後退一步,我就槍斃誰!我的部隊只有前進,沒有後退!貝當的第一件工作是立威,立下嚴峻的規矩和軍紀,誰違反就軍法從事!貝當元帥緊接著再趕辦另一件更要緊的軍務----趕運龐大後勤物資和後備兵員抵達凡爾登戰場。
相較於貝當元帥,印證蔣介石在淞滬戰場上的表現,他明顯少了貝當的那股狠勁和魄力,蔣先生顯得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在淞滬戰場上,乃至三個月之後南京保衛戰當中,有太多的將領抗命,有太多的將領犯了嚴重的過錯,例如拍胸脯保證與南京城共存亡,最後見機不妙,卻又第一個興起開溜的念頭,他不僅未遵守自己立下的軍令狀:與首都南京共存亡,死守南京,更離譜的是擅自作主下達撕毀自己諾言的命令,決定突圍撤退,但因前後言行不一,導致毫無章法,漫無計畫,造成眾多官兵無法撤離南京,與南京城居民同遭倭寇集體屠殺毒手。南京城犧牲了三十餘萬軍民,唐生智卻未受蔣介石絲毫責罰,蔣先生反而溫語安慰有加,不知留學日本振武學堂,洗馬時天天遭日本軍曹責打的蔣先生,為何職司統帥,治軍的軍紀如此寬鬆?淞滬會戰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莫過於疏於防守金山衛,讓倭寇大軍登陸的第10軍團總司令劉建緒。淞滬戰場苦撐三個月,死傷逾十八萬,日軍竟堂而皇之從劉建緒的防區大部隊登陸,上海、南京與長江三角洲經濟重鎮,在劉建緒一個不留神之下,加速拱手讓人,寧不令人浩嘆「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是故,談蔣先生打抗戰,打淞滬戰役,要是不提及德國軍事顧問,那將無從理解蔣介石這一時期的核心戰略思考、調兵遣將以及各種戰場抉擇邏輯思維的淵源。縱觀蔣先生半生戎馬生涯,我們甚至不難發覺,當有德國軍事顧問圍繞在他身邊時,蔣氏可謂威儀棣棣,不可一世,然而,當這些德國顧問因為德國政策丕變,而調離中國之後,蔣介石忽然失去戰場上的一切光采,他不但變得不會打仗了,而且最後甚至在內戰中兵敗如山倒,一塌糊塗。固然,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繁多,不可一概而論,但若干跡象印證,蔣介石在沒有德國顧問陪伴時,戰場上之作為,明顯更為荒腔走板,此是後話,姑且不談。我們現在仍然聚焦於德國顧問來華背景故事,及與抗戰之間的因果關係。
第一任國民政府德國軍事總顧問鮑樺爾(Oberftlt Bauer)(鮑樺爾原為德國上校軍官),於1928年11月至中國履新,他率領了一支為數25人的顧問團,浩浩蕩蕩來到南京。曾經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頂頭上司是鼎鼎大名的德國名將魯登道夫,當時鮑樺爾不過是一名少校參謀。之後,魯登道夫榮升德軍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鮑樺爾亦得以夤緣升任上校參謀。鮑樺爾是一位大砲設計工程師,曾經設計過新型重砲,並且因為這一專業獲得柏林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他之所以會應邀成為蔣介石當局的軍事顧問,居間介紹的是德國工程師學會會長馬脫勗斯(Prof. Dr. Mastschoss)。而馬脫勗斯則是受朱家驊*的委託,希望能為中國的軍事強人蔣介石代覓一位軍事總顧問,馬氏便透過德國軍方的人脈渠道,找到了鮑樺爾。
早年,朱家驊是在浙江資本家張靜江資助之下,去德國深造,而張靜江又是蔣介石的盟兄,亦是孫中山革命時期最大金主,基於與張靜江這層拜把兄弟關係,蔣先生愛屋及烏,對張靜江扶助的朱家驊備極關照。
*朱家驊,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人,1893年5月30日生,1963年1月3日卒。1914年獲張靜江資助,赴德國留學,入柏林工業大學學習冶金,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途被迫輟學。1917年歸國,受聘北京大學德語教師,之後又赴瑞士留學,入伯爾尼大學。1920年,重返德國,入柏林大學學習地質學,1922年獲哲學博士。
蔣介石搞所謂「清黨」,與蘇聯及共產黨劃清界線之後,不但在黨內陷於孤立,甚且北伐軍事也連帶受到了衝擊。經由朱家驊及馬脫勗斯氏的居間引介,1927年12月鮑樺爾終於在蔣介石引頸企盼之下,第一次來到南京,與蔣介石見面。鮑樺爾自然是有備而來,當面向蔣先生提出了他對中國軍事建設工作的建議案,他同時建議蔣介石,應在此時及早積極發展空軍。蔣介石對鮑爾樺軍事科學知識淵博十分欽仰,談話氣氛十分投契,當場聘請他擔任軍事顧問。
(另有一說,鮑樺爾之所以會到中國,主要是廣東的李濟深邀請鮑樺爾為軍事顧問,月薪1000元大洋。斯時,正逢蔣介石背叛孫中山聯俄容共遺志,驅逐俄國顧問之後的第二年。蔣介石輾轉經由戴季陶的管道,得知李濟深請了這麼一位德國大砲專家,聘為顧問。軍頭之間的權力之爭,也擴展到了人才爭奪戰,蔣介石立即命令南京政府的德國通朱家驊,要他儘快請到鮑樺爾,南京願意出更高的條件,敦請鮑樺爾到南京工作。)
(待續)
本系列轉載自王丰著《蔣介石在淞滬戰場:從忍辱到復仇》一書,已獲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