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蔣介石在淞滬戰場─13:德國顧問薩克特成蔣介石分身 備受禮遇

廬山牯嶺會面兩人相談甚歡,稍後,蔣介石即向各機關下令,召集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訓練總監部、軍政部各部、所有次長及軍事委員會各廳處主任、兵工、軍需各署長等一級首長開會,蔣先生命令全體軍政長官向薩克特作簡單而全面之工作匯報。蔣先生並當眾宣佈,當他本人不在南京時,薩克特將代理他代為發布命令。這無異昭告天下,薩克特便是蔣某人軍事方面的分身。

在實質待遇方面,蔣介石給予了薩克特倍增於前任總顧問的條件,例如,他的薪水高達2000銀元(折合美金800元),是前任佛采爾月薪的三倍,薩克特還擁有前任沒有的專車、專機、侍衛、廚師、甚至還供給他儀仗隊,蔣介石將這項國家名器賦予德國顧問,足證蔣先生為了抗倭建軍,給足了這些德國軍事專家裡子與面子。

薩克特初來中國,即受到蔣先生如此榮寵與優遇,並在中國軍政官場上大放異彩,大紅大紫,自然引起許多人不滿與眼紅。以何應欽為首的一批國府軍政高官,曾經聯名向蔣先生提出對這項人事安排的異議。畢竟,薩克特的「突然出現」,「從天而降」,給民國的軍政生態,帶來新的變數。蔣介石禮聘薩克特來華的主要目的之一,自然是要建軍備戰,將來好對付倭寇,故而只能好生安撫何應欽等人,謂國家現今正值建軍備戰的關鍵時刻,要對付抗倭寇鐵騎魔掌的侵陵,只有師法德國先進的軍事軟硬件建設,爾後方可逐步自立自強。薩克特元帥是德國國防軍之父,專業與經驗,是我們必須虛心學習的最佳典範,他正在為我們催生新的中央軍,所以,我們當然要予他必要之高度尊重與地位。

薩克特固然和前三任德國軍事顧問,同樣肩負德國軍工產業在中國尋求市場的國家任務,但他對國民政府國防建設的獻替,亦絕不枉費蔣先生對他的隆遇與尊崇。他在來華之後不久,即向蔣介石提出了他對整頓中國軍備的深刻見解。薩克特作出了三項重要建議:1、兵在精而不在多,誠如前文所述,中國如果有60個驍勇善戰的陸軍部隊,已足以應付抵禦外侮,只要訓練得法,此一目標不難達成 ; 2、中國應該建立自給自足的兵工業,對外採購武器,終非根本之計 ; 3、中國應該成立一個訓練團,調集各部隊將官來此集訓,並授以德式訓練,從上到下,完成整建軍隊的最終目標。

從1928年以迄1935年,歷經了四任德國軍事總顧問,馬克斯鮑樺爾(Max Bauer)、 赫爾曼 ·克里拜爾(Hermann Kriebel)、喬治 · 佛采爾(Georg Wetzell)、漢斯 · 馮 · 薩克特(Hans von Seeckt) 。走了佛采爾,迎來了薩克特,國民政府的抗日建軍備戰工作,亦迎向一個嶄新階段。

回顧佛采爾對我國抗日軍隊奠定的基礎工作,概括有以下二個具體例證 :

例證1、軍隊整編方面:協助國民政府於1929年至1930年兩年間的部隊編遣工作。按照德國顧問的計算規劃,草擬了陸軍步兵新編制,我國抗日軍隊最多不超過85個師,騎兵八個旅,砲兵16個團,工兵8個團,合計兵額為80萬,全部軍費以國家總收入百分之四十為限,德國顧問提出的草案中規定,全國軍隊完全屬於中央,以求軍政軍令之統一。

例證2、強化我國軍隊的砲兵火力。佛采爾在1932年11月建議蔣介石,在兼顧我國財政情況之下,先改編我軍五個師的砲兵部隊。改編這五個師,均附有卜福斯廠出產之十公分輕榴彈砲一個營。蔣介石在批示這項計劃時,又增添了在這五個改編的師級部隊中,再強化他們的防空火力,每師配屬一個連的7、5公分高射砲,及一個連的15公分24倍開腳式砲架之卜福斯榴彈砲。

佛采爾下台固然有國民政府內部權力生態的因素,有蔣宋王朝宮廷鬥爭的因素,但蔣介石內心畢竟還是有一套是非公道,蔣先生並非全然不感念佛采爾在中國期間,對國府建軍工作的貢獻。尤其假如純粹從兵學與韜略學角度出發,佛采爾為民國政府整建軍隊等一系列抗倭工作,做好了著具成效的奠基工作,但自然仍受限於時空外在環境,佛采爾必須忙著襄助蔣先生國共兄弟鬩牆,忙著襄助國民黨軍打長城抗倭,忙著襄助蔣介石調度軍隊撲滅地方軍頭叛蔣的處處烽火,真正投注在抗倭備戰的精力畢竟有限。而薩克特乃至其繼任者法肯豪森則大不相同,一方面,國民政府感受到倭寇煎逼日甚,再不奮起抗寇,將無以向民眾交代,即便不亡於倭,也會亡於國人之反倭聲浪。另方面是國內抗日大氣候的逐步成熟,讓蔣介石有機會騰出手來全心全意抗倭。

所以,德國的國防軍之父薩克特,與薩氏的頭號助手法肯豪森,便成為1930年代中期以迄抗戰爆發間之關鍵年代,對中國抗倭備戰,最具卓著貢獻的兩位德國軍事總顧問。他們從整建德制抗日隊伍,練兵教課,媒介先進德國武器裝備給中國,甚至為中國策定抗戰總體戰略與戰術,都做出了鮮為近世史家重視的獻替。雖然,在戰略佈局上,蔣先生仍有其個人意志之堅持,而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仍一定程度予蔣先生決策上之影響。

為蔣介石,為中國組建一支類似德國國防軍的強大武力,即成為薩克特與法肯豪森之後三、四年間的當務之急。這支蔣介石夢想中的中國國防軍,被急切驗證其作戰實力的蔣介石將之投進血肉磨坊般的淞滬會戰中,套句李宗仁傷慟的話語:「平白送進戰爭的大煉爐裡,平白犧牲掉了」!但,吾人若以另一個角度觀察,這支夢幻般的中國國防軍如果沒被投進戰火的大煉爐裡,蔣介石假使如果捨不得將這支中國國防軍投入淞滬戰場,對敵寇侵凌國土採取壁上觀態度,坐視倭寇長驅直入長江三角洲,不正好助長了倭寇三月亡華的痴夢嗎?如果不是這支夢幻國防武力為民表率,犧牲報國,何以激勵億萬炎黃子孫前仆後繼,冒著敵人的砲火前進!為民族危亡犧牲奮鬥!   

當年老的薩克特踏上歸途,告別中國前夕,他又推荐了他能幹的助手,接任第五位德國軍事總顧問的人選 : 亞力山大 ·馮 ·法肯豪森(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von Falkenhausen)。

人們必定好奇,伴君如伴虎,以蔣介石的固執難處,即便像佛采爾對蔣先生之友好忠誠,最終都還落得類似「下堂妻」的不堪下場,薩克特難道和蔣介石在分合之際,彼此完全無怨無悔,全身而退?或者仍有不為人知的恩怨情仇?這便是筆者前文述及,縱使德國總顧問給予蔣先生戰略上專業性的建議,但蔣先生仍有其情感上之固執己見。

(待續)

本系列轉載自王丰著《蔣介石在淞滬戰場:從忍辱到復仇》一書,已獲作者授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