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回「我們的島」專題二之一】釣島協會《重返無人島》入圍北京紀錄片

宜蘭南方澳南天宮金媽祖廟埕前,聖湖社區阿公阿嬤演出「拚無人島」民俗小戲。圖/寧鳴生攝
宜蘭南方澳南天宮金媽祖廟埕前,聖湖社區阿公阿嬤演出「拚無人島」民俗小戲。圖/寧鳴生攝

釣魚台教育協會為紀念保釣運動50周年而籌畫的紀實短片《重返無人島》,近日入圍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將於29日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
《重返無人島》中所謂的「無人島」指的就是釣魚台,是南方澳漁民一直以來對釣魚台的稱呼。片中從漁民的視角出發,片長約28分鐘,記錄釣魚台這片洶湧海域的地理環境、豐富漁業生態,不但餵養了南方澳無數的漁業家庭,也帶來來自大自然及人為的風險;而半世紀以來,南方澳漁民更為了捍衛釣魚台主權與漁權而拚搏。導演張釗維以「拚生活」、「拚生命」、「拚尊嚴」三種層次逐漸展開,期待喚醒台灣社會保衛釣魚台的意識和責任。
知識份子跟漁民「匯流」
釣魚台教育協會秘書處專員陳慈立表示,協會2017年成立時開始跟漁民接觸,發現1970年之前曾上過釣魚台、兒時把釣魚台當做「行灶腳(進廚房)」一樣的漁民年紀都大了,因此協會當時就想做口述歷史,並向文化部申請漁民口述歷史計畫。之後為了規劃2021年的保釣50周年紀念,釣教協列了9到10項工作,包括繪本、小戲等,希望可以增加傳播力度,紀實短片也在當時的規劃中。 
陳慈立表示,保釣在台灣已經被掛上政治符碼,釣教協當初的想法就是希望大家民眾不要因為政治符碼而不去接觸釣魚台。由於漁民本來就在保釣的事件裡,當時就想到要讓知識份子跟漁民「匯流」,一起說釣魚台的故事。
紀錄片最重要是受訪者的信任感。如何建立漁民的人際網絡?陳慈立說,早在2012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台時,保釣大將林孝信就曾希望一起與漁民出海保衛釣魚台主權,當時農運健將詹澈也與農漁民接觸很多。2015年林孝信癌逝,2017年其遺孀陳美霞與一群志同道合保釣夥伴創立釣教協,詹澈成為理監事,為協會牽起不少漁會幹部人脈,包括此次擔任《重返無人島》旁白的蘇澳區漁會前總幹事林月英,入鏡的蘇澳區漁會理事長蔡源龍、蘇澳區漁會現任總幹事陳春生、宜蘭縣漁民權益協會前理事長楊德信、南方澳退休船長林新川等人,都扮演重要的在地串連工作。
《重返無人島》約莫是2020年正式籌備,到去年才完全剪輯完畢,耗時2年多。提到拍攝時的花絮,陳慈立說,當初想法是即使不能登上釣魚台,至少也一定要上船拍攝,但出海的漁船不是想登就登的,依規定要考漁船船員證,所以拍攝團隊全都去考了漁民證,總算可以隨船出海;結果出海的那天大家才發現在船上拍攝的難度非常高,根本站都站不穩,團隊吃足了苦頭。
盼影片走入社區和校園
去年8月時《重返無人島》曾舉辦線上首播,採報名制,陳慈立表示當時主要是要分享給海外保釣支持者;明年2月底則會規劃一場放映會,獻給漁民;之後會有巡演,希望走入社區和校園,因為片子不長,也可以搭配映後座談,便於釣魚台教育工作;最後會公開放在網路上。

 

《重返無人島》預告片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