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蔣介石在淞滬戰場─21:蔣介石在淞滬抗戰火線的日日夜夜(5)

蔣介石臨時延遲滬戰奇襲計劃之真相

淞滬會戰初起階段,我軍官兵懷抱滿腔熱血,愛國熱潮澎湃洶湧,一心殺敵的節骨眼上,最高決策部門偶有擺盪在外交折衝與和戰之間,統帥決心不夠明確的情況,令下屬心存猜忌。讓人莫名所以的是,明明前一天蔣先生還關心詢問張治中,戰備情況如何?怎麼不過24小時,忽然又急電張治中,命他先不准動。這種朝令夕改的領導風格,蔣介石在淞滬會戰中不止一次,箇中奧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是蔣介石臨陣怯戰?是他仍未下定一戰的決心?真相究竟如何?

根據第九集團軍司令部作戰科長史說回憶,812號,張治中接到蔣介石臨時命令,不得進攻,原因是上海領事團建議中國政府,要讓上海變成不設防城市,南京政府接到外國領事團的訊息,自然有所思考,仍舊抱著一線希望,企圖保持上海的國際關係,不致因為打仗,而讓國家斷絕外援,因此蔣介石臨時又下了停止攻擊命令。使得我軍失去了一次襲擊的機會,讓原定奇襲計畫落空。

拿破崙說過:「戰爭是善用時間與空間的藝術,我對後者的關注不及前者多,空間可以收復,時間無以復得。」讓人扼腕的是,我軍延遲進攻,敵寇卻先下手為強了!在滬戰戰場上我軍明顯因此吃了虧。

照我軍第36師師長宋希濂的說法,日軍在813號凌晨兩點奉命,從閘北、橫濱橋以東,及青雲橋一帶開動,13號早上九點五十分,日本海軍陸戰隊,從北四川路日本小學開出,使用輕重機槍,對我軍陣地掃射,打響了八一三淞滬會戰的第一槍。換言之,張治中原本規劃好,我們先下手為強的奇襲計畫,硬生生被蔣介石報銷掉了,延誤了我軍先佔的有利時機。兵貴神速,假使照張治中原定的拂曉出擊,我軍至少比日本海軍陸戰隊的攻擊發起時間,提早了六小時,這寶貴的六小時便決了滬戰第一階段的成敗。

813號這天的蔣介石日記得窺,蔣先生其實遲至本日,仍未決定未來中日之間究竟是和是戰,甚至直到兩軍在上海開打,雙方都已真槍實彈開幹了,蔣介石猶寄希望列強居間調停,仍遲疑究竟是攻是守?始終重蹈過去幾次鬼子侵華武裝行動歷史覆轍,又讓日本鬼子先動了手。

中日關係「政略」是和是戰?如果真如張治中所言,蔣先生到最後階段仍搖擺不定,則當然嚴重影響我軍在上海戰略上的主動性。 不可忽略的重點是,此刻的蔣介石已非1928年「濟南慘案」時代,職務上只單純是軍政統帥,只管軍事的北伐軍總司令,今日之蔣介石不光只是軍事統帥,他也是一個謀國者。將帥之得失,充其量只關係到一支部隊或者數支部隊之成敗存亡。而執政者的重要性,則攸關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存亡絕續。面對這麼重要的一場對外戰爭的抉擇,蔣介石自然必須綜合研判,慎謀而後能斷,萬萬不能只從單方面思考問題,只從單一因素專權決斷,恣意妄為。

因此,既然身兼謀國者與統帥,自然不同於北伐總司令時代面對濟南慘案時代,單純只是一軍之統帥可比擬,1937年的蔣介石,不光是只須衡量戰上之得失,他更要衡量國家民族之得失了!

徐永昌日記印證 蔣介石滬戰決心

證諸徐永昌日記,我們便可發現,蔣先生固然誠如張治中批判的,臨戰之前猶疑不決,電話裡忽然喊沒有命令不准打,中間又曾經打一半叫停者,但徐永昌日記1937815日條目中,明確記載:「夜十一時,蔣先生電令津浦平漢兩路各向敵佯攻,當與宋劉電話商決行之。」816日日記又說:「蔣先生電以上三師開房山,歸衛立煌指揮,向門頭溝進出。」

從徐永昌日記印證,蔣先生要那時擔任軍事委員會保定行營主任的徐永昌,向日軍發動佯攻,目的便是要掩護策應南方淞滬會戰的我軍,錯亂倭寇的感知,掩護張治中的淞滬會戰戰場上的我軍官兵,對上海倭寇的那支海軍陸戰隊發動戰術奇襲,希望一舉把倭寇鬼子趕下黃浦江去。是故,蔣先生叫張治中沒命令先不准動手,絕非臨時猶豫不想打了,蔣先生的臨戰游疑不決,是希望綜合戰略和政略,選擇一個正確的開火時機點,以達到其預想的最佳效果,這是蔣先生的主觀想望。

(待續)

本系列轉載自王丰著《蔣介石在淞滬戰場:從忍辱到復仇》一書,已獲作者授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