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巧婦無米可炊的供電困境

去年沒出現缺電,正是因為經濟狀況不佳,台電用電量僅達史上第3高,未續創新高。圖/取自台灣電力公司官網
去年沒出現缺電,正是因為經濟狀況不佳,台電用電量僅達史上第3高,未續創新高。圖/取自台灣電力公司官網

葉宗洸/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針對媒體日前關於「去年經濟不佳,用電量降,所以不缺電」的報導,負責電力供給的台電立即回應,「去年用電量為史上第3高,且較2016年成長約1成,但電力備轉容量率與2016年的1.64%相比,已可維持在6%至10%的穩健情況。」。台電如此的聲明根本是問A答B,用電量是否確實因經濟狀況不佳而下降完全未提,僅強調史上第3高用電量的情境下未出現缺電,係因電力備轉容量率得以穩定維持的說法,難以取信於民。

回顧近年因供電不足而發生的大停電事件,不難發現台電每日公布一次的日間備轉容量率,無法真實反映即時的缺電狀態。2021年發電量史上第一高(2910億度),供電警戒(備轉容量率低於6%)狀態只出現3天,卻發生513與517大停電,這兩日台電官網公告的備轉容量率分別為10.0%及10.1%。2022年發電量史上第2高(2882億度),出現供電警戒的天數僅2天,但發生了303大停電,台電當天公布的備轉容量率甚至遠超過10%。據此可知,即時的備轉容量率才是關鍵,每日僅公布一次的數字,參考價值極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發電量已較前一年減少28億度,而發電量下降的趨勢未變,2023年前11個月的發電量為2584億度,較2022年同期更大幅減少73億度。

去年沒出現缺電,正是因為經濟狀況不佳,台電該慶幸的是用電量僅達史上第3高,未續創新高,因而驚險躲過大停電危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新增基載機組不足的情況下,再生能源電力增加(去年11個月僅增14億度)以及電力調度與歲修機制精進,已非關鍵。

這兩年發電量為何下降?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去年7月5日的公告:「111年因下半年全球景氣趨緩,製造生產活動下降,…,整體用電量年減1.3%;112年延續上年走勢,全球經濟走緩,廠商…降低開工率因應,1-5月用電量年減2.9%」。經濟狀況不佳,導致用電量下降,發電量因而隨之減少,是不爭的事實。必須關注的是,經濟狀況好轉後的新增用電需求。

另一方面,2023年的除役機組裝置容量近150萬瓩(核二2號機與興達1號機),新增機組的裝置容量只有18萬瓩(通霄小機組)。原本預計在去年商轉的大潭8號機(裝置容量112.5萬瓩),始終無法全功率商轉,今年開年後依舊未商轉。這不禁令人擔心,在麥寮1、2號機與核三1號機將分別於今年6月9月及7月除役的情況下,原本規劃今年6月上線的大潭9號機與興達新1號機若出現商轉時程變數,勢必嚴重影響今夏的供電量。

去年7月21日晚間8時30分的即時備轉容量率不及4%,已進入供電警戒狀態。若不是經濟狀態不佳,用電需求大幅降低,在可調度機組的裝置容量出現淨減的情況下,缺電早已在去年重現。面對今年可能的景氣回溫及用電量上升,經濟部與台電都必須務實作好準備,千萬別讓大停電夢魘再度如影隨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