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3-3】學生作文問題多!區桂芝:沒打好基礎 「字、詞、句都不通」

圖為114學年度學測1月19日第2天考試,考生在考場外備考。圖/中央社
圖為114學年度學測1月19日第2天考試,考生在考場外備考。圖/中央社

採訪的這一天是高三學測前夕,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還在幫學生改作文,她說,到受訪前,欠學生的「文債」還有10篇之多。談到學生的寫作問題,區桂芝直言:從寫字、造詞、造句到審題,恐怕都要打掉重練,追根究柢是小學就沒有打下堅實基礎,卻因為國小升國中沒有升學考試,所以問題沒顯現。一言以蔽之,教改30年下來,台灣學子寫作能力是雪崩式下滑。

「現在學生很可憐,有口難言,看到題目想法多,但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區桂芝表示,現在學生的詞彙庫是空的,只能用大白話來表達,不但累贅且詞不達意;但偶爾又會插入莫名其妙的文言語氣,例如未預期的旅行說成「突至」的旅行,變成很不自然的文白夾雜。

她表示,作文分兩種,一種是議論類的作文,可以教結構;一種是情意作文,攸關文采,沒辦法引導,只能一點一滴積累。

區桂芝用手邊案例,舉出學生常見的寫作問題。第一種是前後文句矛盾。例如要寫一場旅行,學生說自己許久未出國,「對這場突至的旅行,賦予著不同於以往的意義與期待」;但之後又說旅行中發現了種種事物而愛上當地,換句話說,意義是出發之後才產生,出發之前並不知道這是一場怎樣的旅行,又談何「賦予意義」?

第二種是文句不通。區桂芝說,學生常有一些不通的譬喻,例如「頓時我的眼淚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眼淚怎會如瀑布?「血如同眼淚一般止不住地流出來」,血止不住,不就血竭而死了嗎?

最後一種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視野狹隘。例如情意類的題目〈季節的感思〉,卻用大篇幅寫自己冬天捧著一杯熱可可在室內是如何舒適;議論類的題目〈面孔〉,寫親人去世,因為不想讓同學發現她的異常,但卻「沒有另一張面孔可以替代,這才意識到多重面孔的重要性」。對「面孔」的理解停留在非常表淺且個人的層面。

區桂芝說,現在的學生很愛用「於我而言」、「怎樣怎樣的我」,文章裡面充滿了「我」,常常一大段下來都是一連串的「我」,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其他問題包括錯字連篇,例如「賣力」寫成「邁力」,區桂芝改作文之餘還要加註「賣力」跟「邁進」用法有何差別;一「棵」樹寫成一「顆」樹之類的錯誤更是多得不勝枚舉。

區桂芝說,改學生一篇作文,除了要改錯字、改想法,有些學生連小學就該會的造句都不熟練。由於現在小學一周只剩4節國語課,所以學生基礎沒打好,到高中還是常常寫錯字,造詞、造句也不熟練,108課綱施行之後,學生寫作能力更是雪崩式下滑。

區桂芝說,一般認為108課綱對國小、國中影響較小,但那是因為國小升國中沒有升學考試,問題才沒顯現;事實上,30年教改對於學子基礎學力已經造成了無法想像的巨大傷害。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