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在不久前,美國兩黨都不分黨派地對台灣表示支持,把台灣看作是反中的民主盟友。但是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後,他對台灣的態度與前任政府完全不同,他現實主義的立場,不談民主價值,反而要求台灣要承擔更多的自我防衛責任,並指責台積電搶走美國人的工作。《紐約時報》指出,台灣政商人士奔走華盛頓,希望說服新政府改變對台態度,但是成效有限。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S. Glaser)直言,台灣的做法只是說服自己美台關係良好而已作用不大。
《紐約時報》13日報導,川普當選後,台灣官員和商人一直在試圖確保新政府對與台灣合作的承諾。他們奔走華盛頓舉行軍購會議,參加川普的就職典禮,洽談採購天然氣等新的交易,並試圖解釋台灣的半導體製造業對美國的價值。
3位熟悉台灣官員訪美情況的美國官員向《紐時》透露,台灣官員這兩個月到華盛頓,希望能與川普的決策核心建立關係,但成效不大,交流相當有限。
與台灣關係密切的學者葛來儀就表示:「我認為台灣只是說服自己與美台關係良好,他們在國會有很多朋友,他們將能夠度過風暴。」她補充說:「當川普發表這些評論時,我認為這是對台灣人的警鐘,他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文中指出,川普重返白宮對台灣的衝擊超過許多國家, 因為台灣幾乎所有主要武器都依賴美國,台灣近四分之一的出口產品直接銷往美國,而美國政府在台灣對抗中國上給予政治支持,也起關鍵作用。
台灣積極與對華鷹派的友台人士接觸,但是前美國情報官員,現任中國戰略集團顧問公司的總裁強生(Christopher K. Johnson)指出,一些在台灣問題上屬於強硬鷹派的人士被排除在川普政府之外,這就說明了問題所在:台灣顯然是押錯寶了。
一些即將上任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已經擯棄共和黨支持擴大美國海外影響力的傳統,轉向減少海外承諾。川普提名的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部長科柏吉(Elbridge Colby)曾在去年5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警告,台灣不應認為自己對美國來說必不可少。他寫道:「雖然保衛台灣對美國來說有極大的利益,但美國人不是沒有它不行。」他和其他的國防部官員暗示,台灣應該將軍費開支增加到GDP的5%,也就是目前軍費開支的兩倍左右。
雖然台灣政府已表示它致力於擴大軍費開支,但許多台灣的專家和官員們私下對5%的預期目標表示質疑。總統賴清德也面臨一個由在野黨控制的立法院,他根本無法實現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