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惟智者能以小事大──這句既直覺又深刻的道理,足以成為政治決策的指引。若我是賴清德,在確定當選總統之日,心喜之餘,必然會冷靜審視立法院的三黨勢力版圖: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在「多數決」為原則的立法院,民進黨如何化解困境?或是更直白地說,如何讓51勝過52?
以智取勝:政治的博弈之道
這是個簡單的數學問題,也有簡單的答案:運用政治智慧,使小變大。當選次日,我會親自拜會柯文哲,敦請他擔任某榮譽職務,例如陸委會主委或國發會主委。若柯文哲因顧忌輿論而不接受,我仍可強調「國家需要各方人才」的理念,邀請民眾黨共同參與內閣組閣,並在內閣安排數個「正、副」職位給民眾黨,以建立長遠的合作基礎。
此舉並非單純的政治分贓,而是高明的戰略手段。政府組織龐大,高官職位眾多,只要稍微運用心機,「略施小惠」即可傳遞政治善意,進而改變政治生態。這種策略,歷史上屢見不鮮。
歷史啟示:以小事大者,成大業
以三國時代為例,劉備初入蜀地,兵微將寡,面對益州牧劉璋的勢力,若強行對抗,恐難成大事。他採取懷柔策略,先與劉璋結盟,借道入蜀,穩固根基後才展開行動,最終奠定蜀漢基業。同樣,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秦國雖強,但不急於與六國硬碰硬,而是透過遠交近攻、分化敵人,使之各自瓦解,最終一統天下。
錯失契機:從妥協到全面對抗
不幸的是,台灣的現實發展與此相反。賴清德選擇對抗,而非合作,最終導致藍白合流。從檢調機關對柯文哲的緝捕,到司法系統提出的起訴書與《鏡週刊》爆料內容幾乎如出一轍,讓人不禁質疑:這是否為政治打壓的根本與延續?
最終結果不言自明:即便民眾黨原本未必願與國民黨站在一起,但民進黨的施壓,使其別無選擇,導致立法院內形成「藍白52+8對上綠51」的局勢,使政府施政受限。
2024年10月18日,柯文哲因父病危獲准從台北看守所前往台大醫院探視。據報導,他情緒激動,對父親表達對民進黨的不滿,甚至脫口說出「有不共戴天之仇」。此情此景,讓人想起明朝末年,魏忠賢濫權,打壓東林黨,最終引發更強烈的反彈,致使明朝政局加速崩潰。
解決之道:尋求跨黨派合作
即便情勢如此,若用心經營,仍有轉圜餘地。例如,賴總統可以拜訪朱立倫,共商經濟、社福、能源、國防等重大政策,以「國會是國家的議事殿堂,應超越政黨對立」為主軸釋放合作訊號。此外,透過媒體、學者、智庫的輿論引導,使社會輿論認同國會合作對台灣有利,而非單純的藍綠對抗。如此一來,或能促使朱立倫思考合作可能。
歷史上,漢武帝在即位初期亦面臨朝廷內部的派系鬥爭,然而他採取懷柔政策,提拔賢能,最終促成大漢盛世。相較之下,若賴總統選擇繼續以鬥爭為手段,只會加深台灣政治分裂。
國際挑戰:對北京態度的影響
值得警惕的是,賴清德如何處理台灣內政問題雖關乎民心士氣與國家發展,但真正的挑戰在於他對北京的態度。如果賴政府對內選擇全面對抗,對外亦延續此種姿態,台灣勢必面臨極大風險。以小事大之道若用於國際關係,應是「以智應敵」,而非「以蠻力抗衡」。
回顧歷史,北宋徽宗時期因政治內鬥導致國政不穩,面對金國入侵時無法形成有效抵抗,最終釀成靖康之恥。同樣,若台灣政府因內耗過多,未來的局勢將更為嚴峻。
結語:大敵當前,切勿內鬥不休
賴清德應深思「以小事大,以智取勝」的道理。該妥協時要妥協,該溝通時必須溝通,千萬不要凡事對抗。歷史已證明,政治權力沒有不可撼動的堡壘,再強大的勢力若過度剛愎自用,終將步入險境。
誠心期望賴總統能洞察大局,在國際競爭激烈、內部紛爭未平的局勢下,採取更具智慧的領導方針,否則,大敵當前,內鬥不已,實乃亡國之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