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會大選23日登場,選舉結果備受矚目。如同選前民調所預測,德國保守派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CDU/CSU)以約28.5%至29%的得票率大獲全勝,領袖梅爾茲(Friedrich Merz)將成為新任總理。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獲得第二名也不令人意外。然而,這場選舉仍創下諸多歷史首例,為歐洲這個經濟強國帶來重大變化。
根據法蘭西24(France 24)分析報導,德國選舉通常以沉穩可預測的步調進行,選前民調能準確預測領先者,但這些領先者往往無法直接獲得國會多數,最終仍需經談判組成聯合政府。23日這場攸關德國未來政府的全國大選,也遵循這模式。
初步結果顯示,由梅爾茲領導的德國中間偏右基督教民主聯盟贏得選舉,與選前民調的預測一致。然而,這場選舉選出德國聯邦議院639名議員,卻也在戰後歷史上首開先例。極右翼政黨AfD以19%至20%的得票率排名第二。
AfD 的46歲領袖魏德爾(Alice Weidel)23日晚間滿懷喜悅地表示:「我們取得歷史性的成就。」她在柏林選舉之夜的派對上對著揮舞德國國旗的支持者說道:「我們已成為德國政壇的第二大勢力。」
對許多德國公民以及主流政界人士而言,這結果雖在預期之內,卻仍令人震驚,彷彿敲響一記警鐘,德國作為一個仍在贖清納粹大屠殺罪行的國家,對極右翼勢力崛起的「防線」已瓦解。魏德爾在柏林對支持者表示,AfD「對與中間偏右的CDU展開聯合執政談判持開放態度」。然而,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德國主流政黨長期以來築起與極右翼結盟的「防火牆」。
上個月,梅爾茲在國會提出一項不具約束力的動議,並獲得AfD的支持,此舉曾引發軒然大波。但在競選期間,梅爾茲已明確排除與AfD聯盟的可能性。他在23日晚間再次強調:「我一直說過,與AfD結盟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
這道禁忌或許仍未被打破,但選舉結果釋放出的政治訊號依然令人不安。波茨坦大學(University of Potsdam)政治學者克勞澤(Werner Krause)表示:「即使AfD未能成為執政聯盟的一部分,這仍是該黨歷史性的成就。他們的支持率幾乎是2021年選舉的兩倍。」4年前,AfD的得票率僅10%。
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德國政治專家特納(Ed Turner)則認為:「這種趨勢早已有跡可循,他們現在顯然信心倍增。但目前看起來,他們無法在聯邦議院取得25%的席次,這顯示他們無法在國會議事程序中攪局。」
選舉之夜還出現其他歷史性「首例」。這次大選的投票率超過83%,創下德國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波茨坦大學的托梅切克(Jan Philipp Thomeczek)指出:「這次投票率創新高,正是因為這場選舉極具對抗性,許多選民比以往更認為投票表達立場至關重要。」他說:「德國經歷一場高度極化的選戰,尤其是圍繞移民議題,使得選民更加踴躍投票,以捍衛自身立場。」
而選民對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中間偏左社會民主黨(SPD)也做出了明確的表態。該黨自2021年起執政,並在去年12月因不信任投票而崩盤。克勞澤指出:「這是SPD有史以來首次跌出德國兩大政黨之列。」
德國經濟低迷,能源價格飆漲引發通膨,導致執政的SPD聲望大跌,而梅爾茲在競選期間抓住這一機會,稱蕭茲的執政時期是「德國3年的停滯期」。
蕭茲在接替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後,領導由SPD、綠黨及自由民主黨(FDP)組成的「紅綠燈聯盟」。
在德國的聯合政府體系中,由基督教民主聯盟(CDU)與社民黨(SPD)共同執政的「大聯盟」通常被視為最穩定的選項。
梅克爾時代終於結束
然而,柏林記者兼《Berlin Calling》作者保羅·霍克諾斯(Paul Hockenos)分析,最終是否能成為可能,仍取決於德國小黨在國會的表現。「目前最可能的、也是最受預期的組合是基民盟與社民黨聯合執政。但這還不確定,因為如果這些小黨的得票率夠高,基民盟與社民黨可能仍無法湊足多數。」
這次大選的一大驚喜,是極左派政黨「左翼黨」(Die Linke)的表現意外亮眼,初步結果顯示其得票率至少達8.5%。霍克諾斯指出:「幾個月前,幾乎沒有人認為左翼黨有機會進入國會,甚至機會比其他小黨更渺茫。」
綠黨總理候選人哈貝克(Robert Habeck)則表示,這次選舉結果顯示,極端政黨在左右兩翼的支持度皆上升。他強調:「我們看到政治中心勢力全盤削弱,每個人都應該檢討,自己是否也助長了這一趨勢。」
無論最終聯合政府如何組成,梅爾茲即將領導歐洲最大經濟體,並迎接在川普(Donald Trump)領導下對外強硬的美國,以及更加自信的俄羅斯所帶來的挑戰。
這場選舉代表著德國保守派的回歸,但梅爾茲與梅克爾截然不同。霍克諾斯認為:「你可以說,梅克爾時代終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