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現代化國家的穩固基石有三支腳:民主自由、經濟富庶以及軍事實力。如果三者不齊,不論缺少哪一項,國家的地位都難以鞏固。
三大基石的現狀
在這三個條件上,台灣的經濟發展顯然不及對岸,軍事實力更是望塵莫及。唯一能夠自豪且超越北京的,是民主自由的程度。這是台灣作為自由社會的標誌,也是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肯定之一。
民主自由的程度,體現在政府的施政作風上。例如,政府不會操控媒體進行認知戰,而是允許社會多元聲音的共存,並且不會透過恐嚇手段壓制言論空間。這樣開放的治理方式,正是民主價值的核心體現。
政府自信與治理模式
一個成功且受到人民愛戴的政府,往往因為經濟越來越富庶、軍事實力越來越強大,而使領導人逐漸累積自信,從而施政更為開放和民主。這是因為自信的領導者深信,人民無意使用暴力或選票推翻政府,反而願意支持和合作。
相反地,若政府執政不力,導致經濟衰退和社會撕裂,領導者的自信勢必受挫。在這種情況下,施政風格往往愈加封閉、管理愈趨嚴厲,試圖透過高壓手段來維持政權穩定。
兩岸實力消長的推論
如果以上理論是國家發展的鐵律,那麼隨著兩岸實力此消彼長,可以合理預見:
1. 北京更具開放與包容性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科技實力逐步提升及軍事現代化加速推進,北京的國際地位日益鞏固。這種綜合國力的提升,使領導者在國際事務中更具自信,對內治理上也相對從容。當政權對自身穩固程度有充分信心時,往往能容許更多元聲音的存在,甚至在部分社會議題上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例如,近年來中國在地方性選舉與基層治理方面,逐步放寬社會參與空間,展現出更具包容的治理模式。
2. 台北轉向封閉和保守
與此同時,台灣面臨著經濟成長放緩和軍事壓力加劇的雙重挑戰。在經濟層面,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如半導體)帶來的風險逐漸顯現,而國際供應鏈變遷使得台灣經濟發展受到挑戰。倘若經濟發展陷入停滯或衰退,人民生活質量下降,社會矛盾將日益加劇。在軍事層面,解放軍實力迅速增強,使台灣防衛壓力急劇攀升。儘管國防預算持續增加,卻難以填補軍力差距的擴大。在面臨外部威脅和內部困境的雙重壓力下,執政者可能因缺乏自信而傾向高壓政策,加強輿論管控,甚至以民族主義或危機動員來凝聚社會共識。
兩國一制的可能性
由於兩岸實力差距過大,台北要在經濟與軍事上與北京抗衡,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民主自由的程度卻完全取決於領導人的執政理念和價值選擇。假如連這最後的優勢也逐漸被拉近,也就是台灣日漸失去自由,北京日趨民主,那麼「兩國一制」的現象將逐漸浮現。這種局面或許代表「不獨、不統」的大勢所趨:兩岸在政治體制上雖然有異,但自由程度逐漸趨同,最終形成一種意外的「統一模式」。
總結
兩岸問題的核心,已不僅是單純的統一或獨立選項,而是政治體制與價值觀的競爭。如果台灣在自由度上逐漸失去優勢,而北京在治理模式上日漸開放,那麼「兩國一制」將不再只是理論上的可能,而是現實中的趨勢。
這樣的發展,真是台灣人期望看到的結果嗎?再假如,未來兩岸真趨於「一制」,請問「兩國」還有什麼意義?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