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平台】臺灣青年的國際視野:教育、思辨與行動

張乙蓁/英國One Young World國際青年峰會專員暨執行長助理

3月29日是青年節。在歷史中,青年一直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從反對專制爭取民主,到參與環保、人權與和平運動,青年塑造了許多重大事件的走向,也改變了歷史的發展軌跡。

當今各國之間的聯繫比以往更緊密,臺灣青年也正站在變革的浪潮中,承擔著未來發展的重責大任。擁有國際視野的青年,不僅能突破界限,更能塑造未來。然而,國際觀並非只是「出國走走」,而是對全球脈動的深入理解,並將這些知識轉化為理解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擺脫考試領導教學  培養求知慾和批判性思考

國際視野的培養並非短期的海外交流能夠建立,而是要從教育紮根,協助年輕人具備理解全球事務的能力。許多歐洲國家強調批判性思考、辯論與邏輯推理能力,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社會議題,並在多元觀點中形成自己的見解。相較之下,臺灣的教育長期以來過度強調學業成就與考試導向,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較少機會培養獨立思考與對國際議題的關注。

在現今變化快速的世界,求知慾是幫助個人學習新知的重要特質,而批判性思考更是使人應對全球社會複雜變局的重要技能。目前教育體系已較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鼓勵青年選擇感興趣的議題進行研究,並培養資料蒐集與分析能力。

接下來,政府與學界應合作改革課程設計,例如增加開放式問答與練習解決問題、強化國際時事分析,讓學生鍛鍊邏輯思維與表達能力,提升學生對全球議題的理解。

國際視野的建立不僅限於課堂內的學習。政府與民間應進一步推動多元客觀的新聞平臺,鼓勵青年善用數位資源,協助提升青年對國際動態的關注。

參與國際交流  建立國際視野與責任感

臺灣年輕人參與國際活動的機會雖然相對有限,但許多國際學術計畫並未限制參與者國籍,如歐盟的歐盟聯合碩士學程(EMJMD)、德國的學術交流總署(DAAD)、波蘭國家學術交流局(NAWA)、美國傅爾布萊特(Fulbright)計畫等獎學金 ,都是開放給我國青年的大好機會。

還有歐盟的「新伊拉斯謨斯」(Erasmus+計畫,資助青年與學者在歐洲各國學術交流、學習、實習與志工服務,並幫助歐洲人民建立跨文化合作與交流的經驗。許多歐洲青年不僅提升了外語能力與跨國移動力,還參與很多領域並作出貢獻,強化了國際或全球公民意識。

而我國政府可以借鑑「新伊拉斯謨斯」計畫的成功模式,與友我的外國發展類似的國際交換與合作計畫。我國一些政府機構已開始投入更多資源以鼓勵青年參與國際志工或實習活動、支持學生參與模擬聯合國(model United Nations)或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青年峰會(Youth Summit)、非營利組織年輕世界(One Young World)的國際青年峰會等,使他們在國際舞台上,更能貢獻力量,成為具備全球視野與行動力的新世代領袖。

在全球化與數位時代,拓展國際視野也不一定全靠出國,臺灣青年亦可透過線上平臺與世界接軌。我國政府與學術機構可以推動更多數位交流機會,如線上研討會、遠距實習或虛擬國際合作計畫,讓臺灣青年不必考慮經費,又能在熟悉的環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儕交流,建立國際人脈與視野,培養國際競爭力。 

青年應同時走進國際和關心在地

我國政府還可與產、學各界合作,例如深入校園和社區舉辦中小型國際論壇、紀錄片放映或專題講座,邀請專家分享見解,幫助青年了解我國的國際處境與挑戰思考如何將自身專長與國際發展連結。

換言之,除了關注國際新聞、參與國際之外,我國青年也應更深入了解國內時事,思考如何在自身社區中促成正向改變。

臺灣在科技創新、醫療公共衛生、民主治理等領域已具備國際影響力,但除了這些成就,也應積極回應國際關注的議題,例如多元包容、身心障礙權益、原住民文化保存、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等,並以國際格局去理解和探討各方觀點,進而尋找在地實踐解決方案,為國家發展注入新思維。

臺灣青年應放眼全球,學習國際年輕一代如何在公共領域發聲及參與決策,並如何理性對話、共同尋找解方。唯有培養多元視角、勇於表達,積極投入國內外公共事務,才能讓臺灣青年更與國際接軌、更能回饋鄉里。

青年不僅是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也是促成當下國內外改變的力量之一。面對多變的世局,我國青年應勇敢前行、努力參與,相信每一個行動最後都能累積成深遠的影響。

(啟思平台專稿,授權梅花媒體集團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