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早報》專訪嚴安林:兩岸統一需時日「賴17條」已逼近底線

上海國際戰略研究會會長嚴安林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指出,賴17條已接近「反分裂法」底線,但不是看賴怎麼說,而是看實際行動。圖/取自中新網
上海國際戰略研究會會長嚴安林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指出,賴17條已接近「反分裂法」底線,但不是看賴怎麼說,而是看實際行動。圖/取自中新網

香港《南華早報》昨(21日)專訪上海台研會會長暨上海國際戰略研究會會長嚴安林指出,兩岸統一仍處於準備階段,賴清德先前公布的「17條」舉措已接近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底線,但是否越界仍需觀察後續行動。

嚴安林是大陸知名涉台學者,南京大學台研所取得博士,也是大陸第一個以當代台灣為研究方向的博士。早年在上海台研會任研究員,1999年調新成立的上海台研所,2008年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直至2015年升任副院長,去年出任上海國際戰略研究會會長。相對北京來說,上海涉台學者較理性也務實, 1993年「辜汪會晤」時嚴曾以汪道涵助理身分現身。

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時嚴安林指出,兩岸關係目前處於全面統一初期的「準備階段」,屬「量變」而非「質變」。他預估,和平統一可能需510年時間,因大陸雖有能力阻「台獨」,但尚未具備「隨時可統」的實力。他坦言,北京對統一有緊迫感,但無具體時間表。1998年,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曾與美國總統柯林頓會面時表示「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拖延,必須有時間表」,但內部對是否設立時間表存在分歧,部分觀點認為,若條件未成熟,貿然設限可能適得其反。

嚴安林強調,影響統一關鍵外部因素是中美實力對比。雖然美國目前仍強於中國,但雙方差距正縮小,大陸對統一的信心來自「時間與大勢站在我們這邊」。他認為,統一不僅依賴硬實力,還包括軟實力與制度影響力。

賴清德「17條」:挑戰底線 風險上升

針對賴清德提出「17項對中策略」並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嚴安林表示,這對兩岸關係產生極負面影響,特別是兩岸交流受到嚴重阻礙。許多台灣民眾可能因擔心被指控「勾結敵方」不敢與大陸互動。他說,「賴17條」的首要目的是支持針對國民黨立委的「大罷免」,鞏固賴清德權力,並為2026年台灣地方選舉動員民進黨的基本盤。

總統賴清德是在3月13日於府內發表敞廳談話,提出賴17條。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總統賴清德是在3月13日於府內發表敞廳談話,提出賴17條。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嚴安林認為,「17條」表明賴清德當局可能走向更激進「台獨」路線,但尚未完全付諸行動。他警告,這些舉措加上賴清德313日以「抗中」為主題的演講,及台灣推動國安相關法案修法,構成「三合一」策略,已挑戰大陸底線,逼近《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非和平手段觸發條件。但他強調,是否真正越界取決賴清德的後續行動,非僅憑言論。

不過,嚴安林質疑賴清德是否有勇氣成為「台海澤倫斯基」,作為外部反華勢力的代理人引發戰爭,並表示大陸對和平統一仍抱希望,認為反對「台獨」的力量遠超支持者,甚至美國政府也不支持「台獨」。

台灣年輕人並非真想建立「台灣共和國」

談及台灣年輕世代對統一的支持度下降,嚴安林說,這與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教育密切相關。但他強調,「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不同概念,台灣年輕人並非真想建立「台灣共和國」。因此,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仍是重點,統一的希望寄託年輕一代。他說,即使部分年輕人反對統一,大陸仍將推進統一進程,但若青年支持和平統一,進程將更順利。

這是2024年11月兩岸青年文旅交流會在上海舉行,名為「情繫青春,穿閱申城」,不少台灣年輕人古裝扮像玩得不亦樂乎。圖/取自中國台灣網

這是2024年11月兩岸青年文旅交流會在上海舉行,名為「情繫青春,穿閱申城」,不少台灣年輕人古裝扮像玩得不亦樂乎。圖/取自中國台灣網

在談及美國總統川普讓台積電赴美設廠一事,嚴安林說,川普的台灣政策尚未完全成形,但其底線是避免美國直接捲入台海衝突,因戰爭違背其「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但川普不會放棄台灣,因支持台灣在美國屬「政治正確」。他預測,川普任內對台軍售可能超過拜登,且台灣需為防衛「給付保護費」。

民進黨屈從川普壓力 等同「出賣台灣」

針對台積電加大對美投資,嚴安林說,台積電完全轉移美國不現實,且需較長過程。若台積電全數遷出,台灣經濟將面臨產業空洞化,戰略重要性將下降,這對台灣不利。他批評民進黨屈從川普壓力,等同「出賣台灣」。

嚴安林表示,大陸核心策略仍是推進兩岸和平與融合發展,基本方針未變。但在蔡英文及賴清德執政下,融合發展呈「單向」狀態,大陸只能邀台灣民眾到大陸參與融合,無法在台灣推動相關工作。民進黨對兩岸交流的嚴格管控被他形容為「綠色恐怖」,導致融合效果局限福建等地,尚未全大陸推廣。他坦言,融合是長期過程,目前仍處早期階段,短期內難以進入和平統一階段。

談及習近平2019年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嚴安林透露,學界已進入深入研究階段,但存在分歧。部分學者認為,統一方式(和平或武力)可能影響最終安排;另有爭議涉及台灣是否保留軍隊及「去中國化」的教改。他表示,台灣方案目前僅在大陸單方面研究,尚未進入兩岸協商階段。他建議,兩岸越早展開談判,台灣越能爭取更多權益。

若統一實現 名稱可能保留「共和」

嚴安林強調,若統一實現,台灣絕不會成為普通的「省份」,而是特別行政區,名稱可能靈活調整,如保留「共和」字樣。他認為,台灣治理模式將比香港更具彈性,如可繼續參與國際組織,甚至擴大參與,選舉制度也將保留,但「總統」稱謂及現行「中華民國憲法」可能調整。

大陸在台海舉行軍演已成常態,圖為東部戰區空軍繞台海上空訓練。圖/取自東部戰區微博

大陸在台海舉行軍演已成常態,圖為東部戰區空軍繞台海上空訓練。圖/取自東部戰區微博

針對解放軍近期在台海周邊頻繁軍演,嚴安林指是對「台獨」威脅的回應,特別是2022年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軍演已成常態化反制措施。他強調,軍演旨在降低台海衝突風險,非製造風險。真正的風險來自賴清德為首的「台獨」分裂活動及外部反華勢力干涉。

嚴安林回顧1993年汪辜會談,認為「求同存異」的務實精神對今天的兩岸關係仍有啟發。但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拒認「九二共識」後,兩岸制度性協商陷入僵局。他建議,在民生議題上如旅遊交流,仍可通過小型機制合作,但賴清德目前無意重啟此類交流,導致上海、福建等地居民赴台旅遊短期內難以實現。

建議陸方允民進黨部分人士 赴港澳交流

嚴安林還提到,港澳可在兩岸交流中發揮作用,建議允許部分民進黨人士赴港澳交流,以繞過直接赴大陸的敏感性。但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民進黨內部視赴港為「政治不正確」,限制了這一途徑。

作為首位獲當代台灣研究博士學位的大陸學者,嚴安林也分享了今年1月赴台學術交流的經驗,他說,這是疫情後首次訪台,入境許可審批極嚴格,反映民進黨對兩岸交流的管控。他強調,兩岸學術交流對縮小認知鴻溝至關重要,台灣研究需深入台灣實地調查研究,否則難真實了解情況。他笑稱30餘年研究未解決統一問題,顯示問題複雜性,「統一最終取決於大陸實力及清晰闡述統一益處的能力。」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