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公司今日(17日)宣布,核三廠2號機運轉執照正式屆滿停機,台灣正式進入「無核電時代」。台電表示,該機組自1985年5月18日商轉以來,已穩定運轉40年,累積發電度數約2,741.6億度。為確保安全與符合法規,下午1時起逐步降載,晚間10時與電網解聯,午夜進入安全停機狀態。
台電指出,核三2號機裝置容量95.1萬瓩,占全台發電比約3%。為因應核電與老舊燃煤機組逐步除役,自2017年起已啟動大潭、台中、興達等燃氣機組更新與擴建計畫,並加速布建再生能源、抽蓄水力、儲能系統與需求面管理。根據台電預估,今年將有近500萬瓩新燃氣機組、350萬瓩風光電並網供電,足以維持穩定供電與減排目標。
同時,針對後續核廢料處理,台電表示,核三2號機停機後,將進行爐心燃料卸除至用過燃料池,並推動乾貯設施興建與最終處置場設置,呼籲社會各界支持核後端作業。
對於核電除役進程,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核三如同一部開了40年的老車,是否延役不能只靠技術面決定,更須取得社會共識並解決核廢料問題。」他強調,未來電力政策須配合產業發展、區域均衡與電網韌性,保障民生與經濟用電穩定,並指出目前備轉容量約20%,足以應付需求。
對於政府推動非核家園政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今日強烈批評,指核三停役象徵民進黨「政治掛帥、能源錯亂」,稱台灣正面臨電力吃緊,若沒有足夠且便宜電力,發展AI與科技產業都是空談。
朱立倫表示,核電一度僅1.1元,遠低於光電每度5.5元,「現在不用核電,只好『用肺發電』,讓國人吸空汙」,痛批民進黨犧牲人民健康與荷包。他也提到,國民黨立院團已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讓核電延役最長可達20年,強調核電是便宜、穩定又潔淨的能源,應予延續。
對於核電未來角色,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學者指出,核電雖具低碳優勢,但安全、核廢與社會接受度仍是難題。根據國際經驗,核電延役需經完整安全評估與公開審查,美、日、法皆有核電延役案例,但亦有高規準監管與公眾參與。
根據能源局資料,截至2024年底,全台核電發電占比約6%,再生能源占比約12.5%(其中太陽光電約10%、風電2.5%),燃氣與燃煤仍為主力。學界普遍認為,在淨零碳排與用電成長的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過程必須謹慎調度、多元布局,並加強社會溝通。
隨著核三廠2號機除役,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的實質階段。面對氣候變遷、產業轉型與用電需求攀升,核電是否有重新上場的可能,將是未來政治與社會對話的關鍵議題。而在朝野對立的能源觀點如何尋求平衡與共識,考驗著政府與全民的智慧。
核三廠2號機運轉執照正式屆滿停機,台灣正式進入「無核電時代」。圖為核三廠。圖/台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