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5日結束具重大戰略意義的中東出訪,部分媒體將他未造訪以色列解讀為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之間出現裂痕。然而,儘管空軍一號未降落以色列,專家指出,川普此行實際上推進了多項與以色列立場高度一致的政策,並為耶路撒冷帶來一項若不把握恐遭邊緣化的戰略機會。
福斯新聞(Fox News)報導,以色列「MIND智庫」副總裁、前國家安全會議高級主管戈洛夫(Avner Golov)向福斯新聞數位版(Fox News Digital)表示:「以色列看見一股龐大的浪潮正向中東襲來,是一股動能與變革的浪潮。它面臨的抉擇是要乘浪而起,還是被壓在浪下。」
川普此行多次強調與以色列優先事項一致的立場。他13日譴責哈瑪斯2023年10月7日的突襲,呼籲沙烏地阿拉伯加入《亞伯拉罕協議》,並對伊朗核計劃發出警告;14日則進一步表示將推動與敘利亞的關係正常化。
被問及為何略過以色列時,川普在空軍一號上表示:「這對以色列有好處。像我這樣與這些國家建立關係,我認為這對以色列非常有利。」
川普15日在杜哈更進一步表示:「我希望看到加薩成為一個自由區。如果有需要,我會以美國之名擁有它、掌控它,把它打造成一個自由區。」
根據《以色列時報》(The Times of Israel)援引的兩名阿拉伯官員說法,美國中東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在杜哈告訴斡旋方,美國無意迫使以色列結束加薩戰爭,立場與納坦雅胡的強硬政策一致。
川普16日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首席政治主播貝爾(Bret Baier)訪問時,被問及是否對納坦雅胡感到失望,川普回應:「不,聽著,他面對的是艱困局面。大家不能忘了10月7日,那是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一天之一,不只是中東,是整個世界。錄影畫面都在那裡,誰都能看到。」
美國國務院15日發布聲明,說明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與納坦雅胡通話內容,強調「美國對美以歷史關係的深厚承諾,以及對以色列安全的堅定支持」。雙方並談及川普日前與敘利亞總統沙拉(Ahmed al-Sharaa)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歷史性會晤,以及對防止伊朗獲得核武的共同承諾。
以色列第12頻道(Channel 12)首席政治記者賽格(Amit Segal)向福斯新聞表示:「對以色列而言,看到空軍一號從頭頂飛過,飛往一些敵對、另一些半敵對國家,感覺確實令人不安。如果你不在談判桌上,你就是盤中菜。」
他補充說:「但這不是私怨,也不是川普與納坦雅胡之間的事。川普對以色列完全支持,但當美國利益優先時,他會照樣行動。這就是『美國優先』。」
播客《Call Me Back》主持人、前國務院官員塞諾(Dan Senor)也表示,儘管媒體報導多著墨於表面上的緊張,政策內容卻反映出不同的現實。他在福斯新聞(Fox News)節目《美國新聞室》(America's Newsroom)中指出:「媒體總有雜音,但就政策而言,目前的路線非常清楚:對伊朗施加最大壓力,即使數十輛以軍坦克已集結加薩邊境,也完全不公開批評以色列。」
川普與敘利亞總統沙拉(Ahmed al-Sharaa)14日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會晤,美方日前已宣布將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展開關係正常化進程。
以色列軍事情報前主管、現任國家安全研究所(INSS)主任海曼(Tamir Haiman)表示,以色列政府擔心被重大局勢變動甩在一旁。他說:「川普的影響力太大,有時甚至不是故意的,但就像一個巨人轉身時,會不小心用肩膀把小角色撞飛。」不過他也強調,沙國、卡達與敘利亞的發展本身並非對以色列不利,前提是以色列政府能及時應對。
「眼前的錯失機會極其重大。」他指出,「以色列原本掌握兩項重要槓桿:一是是否同意美國對沙國的軍售案,二是是否接受美方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這兩者原可被用來交換以色列的核心利益,例如推進與沙烏地阿拉伯的正常化,以及確保敘利亞朝非聖戰主義方向發展。但我們錯失了兩者。」
川普15日在阿布達比接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統穆罕默德·本·扎耶德(Mohammed bin Zayed Al Nahyan)授予阿聯最高平民榮譽「扎耶德勳章」(Order of Zayed)。同日,美方宣布已向伊朗提出新的核協議草案,並傳出美方已不再將以色列與沙國的關係正常化作為美沙核協議的前提條件。路透其後證實這項政策轉變。與此同時,沙國官員明確表示,巴勒斯坦議題仍是任何核協議的必要前提,而在加薩戰爭持續的情況下,這一條件被視為難以實現。
海曼表示:「在沙國這件事上,我們被拋到車底。我當時就說,我們得停下來檢討,不能只是說這是總統(川普)的個人意志。我們應該問的是:問題出在哪裡?我們該做出什麼改變?但我不確定(以色列)政府是否真有這樣做。」
最具潛在裂痕的,仍是伊朗問題。耶路撒冷將擁有核武的伊朗視為生存威脅。海曼形容此刻是一個「阻止它的歷史性窗口」,必要時應考慮動用武力。他警告,若美國繞過以色列、私下與伊朗展開外交談判,可能會限制以色列動用軍事選項。
21歲的美以雙重國籍人質亞歷山大(Edan Alexander)本周在華府、卡達與哈瑪斯的直接談判下獲釋,這起事件加劇了外界對耶路撒冷在區域事務中被邊緣化的擔憂。以色列在整起協商過程中僅負責後勤支援。
目前以色列國內仍對是否持續施壓哈瑪斯,或暫停軍事行動以換取人質出現戰略分歧。海曼形容當前的「打、談、再打」節奏就像是在「溫水煮青蛙」,但他也坦言,如果現在不達成協議,剩下的21名在世人質恐怕活不了。
戈洛夫則認為,是時候讓以色列停止被動反應,開始主動塑造局勢。他呼籲耶路撒冷應敦促華府要求卡達「停止資助哈瑪斯、終止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的煽動行為,並為干預以色列內政付出代價」。他強調,以色列無法單靠自身實現這些目標。
戈洛夫表示:「以色列必須把自己錨定在一個區域聯盟中,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與約旦等同樣擔憂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復興的國家合作。」他說,「若要達成這一點,以色列必須及早搭上川普所推動的這股浪潮。」
穆斯林兄弟會為1928年創立的遜尼派伊斯蘭主義運動組織,主張以伊斯蘭教義為治理基礎,在中東多國具政治影響力。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與約旦等國長期視其為國內安全威脅,部分將其列為恐怖組織。
川普已掀起中東新局,機會與壓力並存。專家認為,以色列若不主動應對,恐將失去塑造局勢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