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以色列雷霆一擊:伊朗核計畫與哈米尼的強硬回應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代號「獅子崛起」(Operation Rising Lion)的軍事行動,針對伊朗逾百處核設施、軍事基地及能源設施進行精準打擊,旨在遏制其核武開發。伊朗於6月16日起發動報復性導彈與無人機攻擊,造成伊朗至少585人、以色列至少24人死亡,衝突至6月18日進入第六天,無降溫跡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17日宣布「戰鬥開始了」,18日回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伊朗絕不投降」,警告美國勿軍事介入。俄羅斯亦警告美國避免參戰,顯示衝突升級風險。本文從核設施損害、殞地能力、伊朗報復行動、戰略影響及川普抉擇,分析以色列攻擊對伊朗核計畫的衝擊及未來走勢。

核設施損害評估

以色列攻擊針對伊朗核計畫核心設施,包括納坦茲(Natanz)、福爾多(Fordow)及伊斯法罕(Isfahan)。納坦茲試驗燃料濃縮廠(PFEP)被完全摧毀,地上電力設施重創,導致短期停電。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格羅西(Rafael Grossi)表示,納坦茲約15,000至18,000台離心機因斷電受損,影響濃縮能力。然而,地下主力燃料濃縮廠(FEP)因結構堅固未受實質損害,每月仍可生產250至300公斤5%濃縮鈾及40至60公斤60%濃縮鈾。

福爾多濃縮設施(FFEP)位於地下80至90公尺岩盤內,僅地上結構受損,核心濃縮能力無損,配備1,044台IR-1及1,740台IR-6離心機,每月可產30至35公斤60%濃縮鈾。伊斯法罕鈾轉換設施(UCF)部分建築受損,但六氟化鈾(UF6)庫存充足,短期不影響濃縮原料供應。 6月18日,以色列50多架戰機空襲德黑蘭一處離心機生產基地及武器工廠,進一步削弱伊朗核設施備援能力。

核武殞地能力分析

以色列攻擊未顯著削弱伊朗核武殞地能力。伊朗保有逾400公斤60%濃縮鈾,理論上可迅速轉化為武器級高濃縮鈾(HEU),核武「突破時間」(Breakout Time)仍為7至10天,與攻擊前無異。納坦茲FEP及福爾多的持續運作確保濃縮能力無損。伊斯法罕燃料板製造設施(FPFP)雖受損,但替代生產線的存在使金屬鈾製造能力未完全喪失。

以色列針對革命衛隊(IRGC)高層、核科學家及能源設施,試圖削弱決策與技術能力。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提供300枚AGM-114地獄火飛彈,助以軍13日空襲精準獵殺伊朗將領與科學家。 伊朗核計畫的分散性與冗餘設計,使其具快速恢復潛力,短期內電力與人員損失或影響效率,但長期復原能力仍存。

伊朗報復行動

6月16日起,伊朗發動報復,發射數百枚彈道導彈及無人機,針對特拉維夫(Tel Aviv)及佩塔提克瓦(Petah Tikva),造成至少24人死亡、1,326人受傷。 革命衛隊17日宣稱使用兩枚「法塔赫」高超音速導彈攻擊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總部,發布失火畫面,稱飛彈無法被提前偵測。 以色列鐵穹系統攔截率達90%,但佩塔提克瓦一住宅樓被擊中,造成數人死亡。

哈梅內伊17日在X平台以波斯語宣布「以尊貴海達爾之名,戰鬥開始了」,18日回嗆「伊朗絕不投降」,警告美國軍事介入將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害」。 革命衛隊18日聲稱將取得「空中優勢」,但以色列攔截所有飛彈,顯示伊朗反擊能力有限,戰前僅有2,000枚飛彈,已消耗數百枚。

戰略與政治影響

以色列攻擊不僅限於核設施,還針對革命衛隊司令部、沙赫蘭(Shahran)油庫及伊朗國營電視台,意圖癱瘓經濟與決策能力。16日空襲電視台直播現場,引發國際譴責。 伊朗國內經濟惡化可能激化民眾不滿,或因「旗幟效應」團結對外,影響核計畫是否加速。伊朗外長阿拉奇(Abbas Araghchi)16日與歐洲外長通話,拒絕立即恢復核談判。

川普否認直接參與,但提前提供地獄火飛彈,顯示默許以色列行動。 17日,川普在「真相社交」發文,稱知曉哈梅內伊位置但「目前不會暗殺」,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否則面臨更致命打擊。 以色列國防部長約夫·卡茨(Yoav Katz)18日稱已摧毀伊朗「內部安全總部」,將核計畫延後數年。

川普的抉擇與區域穩定

川普面臨外交與軍事兩難。其競選承諾避免外國戰爭,但共和黨內鷹派及多數美國民眾支持協助以色列摧毀伊朗核計畫。 美國擁有GBU-57炸彈,可摧毀福爾多地下設施,以色列則無此能力。 俄羅斯外交部次長雷雅布可夫(Sergei Ryabkov)18日警告美國勿軍事介入,否則將引發「大災難」。 俄方與美方已就衝突進行接觸,顯示外交努力。

中國大陸敦促公民撤離,791人已從伊朗轉移,1,000餘人正在撤離。 大陸關注霍爾木茲海峽穩定,可能斡旋緩解緊張。日本八成原油進口依賴該海峽,封鎖將重創經濟。伊朗若攻擊美國基地或封鎖海峽,全球20%原油供應將受威脅。

經濟與市場反應

6月13日,S&P 500指數下跌1.1%,日經平均指數下跌0.9%,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上升0.04%,WTI原油期貨上漲7.3%。 油價上漲利好美國頁岩油產業,但不利川普抑制通膨政策,影響2026年選舉。對抑賴石油進口的國家而言,能源價格波動推高進口成本,影響製造業與消費者信心。若衝突升級,市場不確定性將加劇。

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重創部分基礎設施,但未摧毀其核武能力,僅帶來短期延緩。哈梅內伊的強硬回應與伊朗報復行動加劇緊張,川普的抉擇將決定衝突是否擴大。俄羅斯警告與大陸撤僑顯示國際擔憂,伊朗國內動態及國際調停將影響核不擴散體制與中東穩定。全球能源市場面臨波動,長期影響取決於衝突走向。川普若能重啟核談判,或可避免更大危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