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地位,儘管不太可能對加薩戰事或當地民眾處境產生立即影響,卻可能促使外界重新思考中東未來的走向。在今日這個軍事力量再度被用來強行施加意志的世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選擇外交路線,強調戰爭並不會帶來真正和平。作為核武國與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領袖,馬克宏在任期最後階段推動此舉,既是對加薩人道災難的回應,也攸關個人政治遺產。
美聯社分析,馬克宏的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任期僅剩不到兩年,他對歷史定位也有所考量。若在加薩人道災難惡化之際無所作為,未來將可能成為歷史書中的污點。作為一個擁有核武、經濟與外交實力雄厚的國家元首,馬克宏能在國際舞台發揮影響力,尤其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坐擁決策核心席次。
這項舉動讓法國成為首個承認巴勒斯坦的七大工業國(G7)成員,亦伴隨高度內部政治風險。法國同時擁有歐洲最大規模的猶太與穆斯林人口,馬克宏的發言勢必讓部分選民歡呼,卻也激怒另一批人,這一點從法國國內對其在X(前身為Twitter)宣布決定後的兩極政治反應中可見一斑。
馬克宏先前曾堅定支持以色列對抗哈瑪斯,然而此次立場轉變也顯示法國的支持並非無限上綱。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對這位歐洲重要盟友的轉向予以譴責。他表示:「這種舉措是在獎勵恐怖主義,還可能製造另一個類似加薩的伊朗代理人。」並強調:「在這種情況下成立的巴勒斯坦國,將成為摧毀以色列的跳板,而非與之和平共存的夥伴。」
以巴兩國各自建國、和平共處的構想,在當前加薩殘破、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定居點持續擴張的情勢下,恐怕比以往更加遙不可及。馬克宏的話語無法立刻扭轉這一現實,但他強調:「兩國方案」這項透過外交實現的願景,不能就此被放棄,不論它眼下看來有多麼渺茫。
馬克宏在寫給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的信中證實承認國家地位的決定,並寫道:「這是唯一能同時滿足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正當訴求的道路,必須儘速實現。」
他說:「中東衝突透過談判解決的前景正日益遠去,我無法對此坐視不管。」
這項決定的首波效應可能不在加薩,而是在各國首都。一些領袖可能因此感受壓力,或受到鼓舞而跟進。尤其G7其他成員,因其外交與經濟影響力,更受矚目。
法國戰略分析研究所(French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alysis)學者里古萊特-羅澤(David Rigoulet-Roze)表示:「馬克宏的宣示可能開創先例,成為首個這麼做的西方G7國家,有可能帶動其他國家跟進。」
儘管全球已有逾140國承認巴勒斯坦為主權國家,法國將成為當中在歐洲最具政治份量的一國。
倫敦智庫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資深顧問梅克爾伯格(Yossi Mekelberg)指出:「這確實帶來一點動能,但還不夠。」他補充說:「值得肯定法國與馬克宏的勇氣與行動。」
目前,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僅中國與俄羅斯承認巴勒斯坦國地位。法國宣布將於9月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此舉將使安理會內支持巴勒斯坦的國家增加至三,剩下美國與英國成為少數未承認的國家。
儘管P5(安理會五常)在烏克蘭戰爭、貿易、氣候變遷等議題上本就存在分歧,這項舉動未必會為巴勒斯坦帶來快速而劇烈的轉變,但就算只是「數學上的改變」,也可能在中東議題的討論中,將讓美國與以色列更形孤立。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5日對此不以為然表示:「他(馬克宏)說什麼沒人在意,這不會改變任何事。」
法國可能在英國那裡獲得更多回應。在擺脫脫歐陰影後,英法關係正在拉近,特別是在對烏克蘭的支持上更見一致。如果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跟進馬克宏,屆時在安理會的五大國中,川普可能會成為在巴勒斯坦國地位議題上最顯突兀的異數。
施凱爾對加薩人道危機表達了日益強烈的不安,他24日發聲明指出:「當地的苦難與飢餓情況,令人無法接受,也無從辯解。」但他似乎尚未準備採取與馬克宏同樣的步驟,認為當前應先讓戰火停息。
施凱爾表示:「建國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剝奪的權利,停火將讓我們走上承認巴勒斯坦國、實現兩國方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