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曾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25年7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宣佈,法國將於9月聯合國大會開幕時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成為G7國家中第一個跨出這一步的國家。此舉震動國際,也讓人問:為何法國要在此時承認巴勒斯坦國?
馬克宏以人道為理由回應。加沙地區正遭遇無以言喻的人道災難,飢荒與戰火並存,平民生存岌岌可危。馬克宏宣稱「必須結束加沙戰爭,救援平民,並最終建立可持續的巴勒斯坦國」。然而,任何外交決策背後,除了道義,也有現實的國家利益與政黨或領導人個人的利益。
一、恢復在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
承認巴勒斯坦,首先是法國對自身地緣政治影響力的一次修復。自希拉克時代後,法國在中東的存在感逐漸式微。歐債危機、難民潮與恐怖主義襲擊,使法國疲於應付內部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使得法國在中東地區話語權下降。然而,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能源危機重挫法國與歐洲,再次讓中東的重要性回到舞台中央。
法國的能源結構雖以核能為主,但未來再工業化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都需要大量穩定能源。失去俄羅斯天然氣後,中東成為不可或缺的替代來源。另外,法國已經是在中東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軍火出口國,法國需要增加在中東的武器市場。承認巴勒斯坦,無疑是對中東伊斯蘭世界的一次善意示範,有助於法國重新打開該地市場,也為軍售與外交鋪路。
二、凸顯自己的大國獨立外交
這也是法國與美國長期博弈的最新一章。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霸主,法國則力圖恢復獨立的大國地位,雙方結構性矛盾從未消失。馬克宏此舉,無疑是直接觸動美國與以色列鐵桿關係的敏感神經。
做為G7內第一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法國而言,這是一場戰略宣示:法國有自己的外交路線,不願完全被美國的中東政策綁架。有人形容說:「法國的偉大,在於懂得說不。」馬克宏的決定,正是這句話的現代演繹。
三、國內政治的考量
馬克宏同時也在回應國內壓力。法國擁有歐洲最大猶太社群,同時也是歐洲除德國以外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每逢中東衝突,法國街頭都會爆發大規模抗議與族群對立。承認巴勒斯坦國,既能安撫法國境內約600萬穆斯林選民的不滿,也在為明年市長選舉,及2027年總統大選前為爭取這些穆斯林選票鋪路。這是一場結合外交與內政的政治棋局。
此外,馬克宏近年來內政屢受挑戰,從養老改革到財政預算案,都面臨強烈反彈。他需要新的議題來重新掌握政治主導權,而外交恰恰是他可以自主操作的舞台。承認巴勒斯坦國,既是國際作為,也是國內布局。
四、對巴勒斯坦國是個好消息
法國承認巴勒斯坦,既有道義,也有算計。它回應了人道危機,也服務於能源、軍售、地緣政治與國內選舉的多重利益。馬克宏說這是「為中東和平做出決定性貢獻」,但更現實的解讀是:這是馬克宏多重算計下的產物。
歷史上,法國多次以「逆潮流」的姿態宣告自身的獨立性。這一次,承認巴勒斯坦國既是外交行動,也是國家戰略的再布局。未來法國是否能夠如願地提升它在中東的影響力,還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這一步已經讓國際格局再次出現新的波瀾,也衝擊到其它G7國家的立場,但這絕對是巴勒斯坦人民是所樂見與期待的。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