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落幕,25案最終全數未達門檻、宣告失敗。對此,大陸國台辦雖透過發言人陳斌華對民進黨嚴厲批評,但整體輿論氛圍異常低調,並未過度宣稱是涉台工作勝利。微博發文指出,大罷免不代表民進黨「抗中保台」招數從此失效,國民黨反罷勝利也不代表將重回「九二共識」路線,文章籲大陸對此不應沾沾自喜。
這篇罕見具冷靜視野觀察台灣大罷免的文章,出自福建微博公眾號「筱江雞」,作者過去相當關注兩岸形勢,從其官方帳號可見曾發表「交流是越做越寬的」、「懲處沈伯洋有重大宣示意義」、「關稅是一次成功的台灣收復演習」等文章。他在大罷免結束後的28日發文提醒部分觀察者,更主張應冷靜評估,不應因國民黨守住席次而產生錯誤解讀,否則恐將誤判形勢、誤導決策。
對台工作不是替國民黨歡呼
文章指出,隨著罷免結果揭曉,大陸網路與媒體社群中一些輿論流露出興奮情緒,將國民黨「全數守住」解讀為對抗民進黨「抗中保台」的勝利,甚至有論者將之視為大陸對台策略的「階段性成功」。但有學者與媒體反向指出,這類「錯位式樂觀」不僅無助提升對台政策科學性,更暴露出大陸輿論對台灣政局的結構性誤解。
該評論說,「你是國民黨黨員還是國民黨主席?為何完全站在國民黨的利益角度看待罷免結果?」點出部分大陸輿論不自覺地帶入國民黨視角,將「民進黨輸了就是好、國民黨贏了就該歡喜」作為預設立場,忽略選舉背後更深的社會變遷與政治語境。
大陸輿論遭藍媒過濾 有些比藍媒還藍媒
作者指出,大陸媒體對台報導長期依賴台灣藍營媒體資訊,綠營觀點幾乎不見,造成資訊嚴重偏斜。一些平台甚至「比藍媒還藍媒」,攻擊民進黨時聲調更為激烈,導致不少民眾「逢綠必反」,進一步將國民黨神化為「唯一可以合作的力量」。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句話在對台政策上並不總是成立。文章說,歷史已多次證明,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反共言論」、「主體論述」與「選舉策略」上漸趨一致,大陸若不重新審視國民黨的現實面向,仍以「反綠挺藍」為邏輯支點,恐將重蹈對台誤判覆轍。
藍綠競逐「誰更反中」?
此次大罷免雖由民進黨發動,但過程中,藍綠皆環繞「反中」議題進行競逐。從民進黨標籤國民黨為「親中政黨」、到藍營候選人極力澄清並反向強調其「捍衛中華民國、抗共立場」,如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與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的辯論,就是典型範例。
文章說,在辯論中,徐巧芯屢次強調自己是如何反共、如何維護台灣安全,並為德國頒獎風波中對中國旗幟之反應發聲。可見即使國民黨在罷免中守住席次,但其基本立場與民進黨在選戰操作上已無本質差異,都是在主打「台灣主體性」與「反中保台」的選舉語言。
作者表示,觀察大罷免實質意涵可發現,無論最終罷免案是否過關,這場歷時大半年的政治動員,其實再次加深了台灣內部的主體意識。無論藍綠,皆在選戰中強化了「台灣優先」、「對抗中國」、「保衛本土」的政治敘事,這對中國大陸原本寄望透過政治妥協實現統一的路線來說,無異於又多添幾分難度。
另方面,作者說,國民黨能在地方層級多次勝選,並非兩岸議題回溫的指標,而是派系文化、地方服務與候選人個人魅力使然。這類地方選舉操作與兩岸政策的根本分歧已日益明顯。
民進黨失誤不代表轉機
民進黨此次大規模罷免戰略雖遭遇失利,但文章認為,這不代表「抗中保台」策略從此失靈。過去數次總統大選仍顯示:兩岸議題在領導人選舉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尤其民進黨善於營造國安危機與主體焦慮,對中間選民有其動員效果。未來2028選舉是否延續這種語言結構,仍待觀察。
同時,國民黨也未因罷免失敗而真正擁有戰略資產。評論認為,中國大陸對國民黨曾有兩大期望:「反獨」與「促統」,但從當前政治表現來看,兩者皆未達成。國民黨如今早已「拿香跟著拜」,與民進黨在立場上競逐誰更本土、誰更能抗中,距「九二共識」的回歸已遠。
國台辦立場批民進黨 未言勝利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在大罷天隔天發表評論,批評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是「假民主、真鬥爭」,以一黨私利為優先,操作社會對立。他強調罷免案失敗,反映出「島內民意不再買單民進黨政治操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陳斌華聲明中也並未宣稱這是國民黨的勝利,或大陸對台政策的成功成果。這種「高批評、低評價」回應,也被視為北京對當前台灣政治現實的某種警覺與調整。
敵人的敵人 不再是朋友
文章最後表示,這場罷免行動不應簡單地以「誰贏誰輸」劃分,而應作為大陸重新審視對台策略的契機。評論結語用了一句很粗暴的話寫道:「台獨的民進黨該死,名字掛著中國的中國國民黨更操蛋!」但如此直接反諷,卻點出當前兩岸現實的困境——當台灣政治全面本土化時,北京若再將希望寄託在藍營,無異於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