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為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今天早上,美國公布,對台灣的關稅是20%,是民進黨政府該反思檢討的時候了。
近年來,台灣的出口結構發生了劇烈變化。2020年時,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與香港的比重高達44%,對美國的出口僅占12%至15%。然而到了2024年,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占比降至31.7%,順差約1,664億美元;對美國的出口則大幅攀升至23.4%,順差約739億美元。這一切,都與民進黨上台後「抗中、親美」的戰略有關。蔡英文與賴清德政府明確採取「脫中從美」的政策,用行政與外交資源推動貿易版圖向美國傾斜。
然而,從結果來看,這場戰略調整真的為台灣帶來了實質利益嗎?
美國高關稅的現實衝擊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2024年美國前十大貿易逆差對象依序為:中國大陸(2,954億美元)、歐盟(2,356億美元)、墨西哥(1,718億美元)、越南(1,235億美元)、愛爾蘭(867億美元)、德國(848億美元)、台灣(739億美元)、日本(685億美元)、南韓(660億美元)、加拿大(633億美元)。台灣名列第七。
美國針對這些主要貿易逆差對象陸續設定了新的關稅。歐盟、日本、南韓、愛爾蘭皆為15%,墨西哥30%,加拿大35%,越南20%,而台灣則被課以20%的高關稅,僅次於墨西哥與加拿大,名列第三高。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雖被課徵15%的關稅,卻以5,500億美元的投資換取協議;南韓關稅同樣是15%,但付出的代價是3,500億美元的投資;歐盟更是以6,000億美元的投資換取協議。那麼台灣呢?目前外界傳言,未來至少要投資美國4,000億美元,這可能還不包括台積電計劃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除此之外,台灣是否需要以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甚至零關稅來交換?目前政府並沒有明確答案。
「脫中」真的換來經濟利益了嗎?
台灣過去對中國大陸與香港長期維持龐大的順差,北京至今卻沒有以關稅報復台灣。然而,民進黨政府刻意調整出口結構,企圖「脫中」,全面押注美國市場,如今換來的卻是高達20%的關稅與更多不確定的政治交換條件。這意味著,在美國眼中,台灣並非有什麼特殊,美國是就事論事。
更諷刺的是,民進黨政府聲稱「抗中保台」是維持台灣經濟安全的核心路線,但在這條路上,我們看到的是經貿風險的集中化:一方面放棄龐大的兩岸市場,另一方面卻將出口依賴轉向對美國的單邊依附,將自己置於美國經濟政策的掌控之下。一旦美國因國內選舉、經濟保護主義或地緣政治調整政策,台灣是否又會成為被犧牲的「耗材」?
經貿政策需要全面檢討
民進黨政府需要正視一個現實:經濟不該是意識形態的戰場,而是國家生存的基礎。兩岸經貿結構的調整,不該以「脫中」為唯一目標,更不該以「扈從美國」作為政治投名狀。國際經貿的本質是多元平衡,而不是單邊依附。當美國以高關稅與投資要求換取貿易利益時,台灣卻已失去與美國談判的籌碼;當我們失去了大陸市場的份額,也等於放棄了另一個平衡力量。
台灣要生存,就必須建立經貿安全網。當前的「脫中從美」路線,既未換來美國真正的善意,也逐漸消耗台灣的產業競爭優勢與戰略自主性。未來,如果美國要求更多投資、更多市場開放,而中國大陸又以經濟手段回擊,台灣該如何因應?
民進黨政府該冷靜思考:台灣需要的不是「政治正確」的經貿政策,而是能確保產業生存、人民福祉的務實路線。當美國的關稅大刀已經揮向台灣,當大陸市場逐步流失,台灣是否還要繼續押注一條「脫中從美」的單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