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使得國內政治高度分化,加上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總統賴清德正面臨內外雙重挑戰,讓其領導地位備受考驗。
《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ne)專欄作家狄派崔斯(Daniel DePetris)周二(5日)以《台灣總統在國內和面對美國都過得不輕鬆》(Taiwan’s president is not having an easy time of it at home or with the US)為題撰文,直指賴清德總統在國內政局與美國充滿不確定性的政策下,領導地位備受考驗。
狄派崔斯表示,除了以色列,沒有任何一個外國實體像台灣一樣,在華盛頓獲得如此多的兩黨支持。這個自治的民主島嶼在面對中國時,就像巨人歌利亞(Goliath)面前的大衛(David)一樣,是一個不斷受到中國共產黨威脅、相對較小的「偽國家」(pseudo-country),「因為美國和世界許多國家都未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
而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實現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比他的前任們更加堅定地致力於統一,他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27年之前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來攻占台灣。
「但這只是台灣政治領導任務的一半。儘管台北與美國的關係在制度面上依然強勁,但賴清德在國內外都面臨著多重障礙。台灣政局高度兩極化,加上川普政府的變幻莫測,引發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台灣能否承受『一切照舊』(business-as-usual)的思維模式?」
在台灣內部,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與主要反對黨國民黨及新興的台灣民眾黨,在國防預算與政府運作等議題上爭執不下,「賴清德準備大幅增加軍費,部分受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敦促,但由反對黨主導的立法院卻在今年1月凍結數十億美元的國防預算」。賴清德批評此舉蓄意阻撓其政策,反對黨則稱這是行使監督權。
民進黨對國民黨的不滿情緒高漲,其支持者發起針對五分之一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投票,但(第一波)行動最終失敗。這意味著賴清德若想推動立法,必須與反對黨合作,否則可能在任期內成為「跛腳」領袖。
在國際層面,賴清德與美國的關係也面臨波折。7月31日,美國白宮宣布對台灣進口商品徵收20%關稅,作為川普全球關稅政策的一部分,聲稱旨在促進貿易公平。儘管賴清德政府淡化關稅影響,稱其為達成貿易協議的暫時障礙,但美國作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去年進口逾1160億美元、相當於台幣3.48兆元的台灣商品),此舉短期內勢必衝擊台灣經濟。
為達成降低關稅的協議,台灣可能需效仿日本與南韓,向美國投入數百億美元的長期投資。然而,川普多次公開抱怨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製造業務,顯示即便做出讓步也未必能完全化解問題。此外,川普政府拒絕賴清德在出訪中美洲途中過境美國本土,這一決定打破了前總統蔡英文多次過境的慣例。
總統出訪時過境美國雖為常態,但常引發北京不滿,因其被視為美國對台灣主權的某種認可。白宮此次否決賴清德的行程安排,連同五角大廈取消與台灣國防部長的對話,均被視為對北京的安撫訊號。若此舉發生在前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內,台灣可能對美方支持較有信心,但川普優先與中國達成全面貿易協議並要求盟友增加國防投入的政策,令台灣難以確定美國的長期承諾。
狄派崔斯認為,美國的最佳策略是盡可能維持現狀,包括避免中國與台灣採取單邊行動破壞兩岸平衡、持續對台軍售、台灣避免宣佈獨立,以及美國明確警告台灣勿採取破壞現狀的行動。然而,台灣自身的內政整頓至關重要。美國雖是台灣最重要的盟友,但無法強迫台灣政治人物通過立法、確保國防預算充足或恢復政府運作效率。若台灣無法解決內部問題,外部支持的意義將大打折扣。
文末,狄派崔斯重申,賴清德總統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中國的軍事壓力,更來自國內政治分裂與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美國可能是台灣最好的外國朋友,但即使是超級大國也無法強迫台灣政治人物通過立法,確保國防預算與時俱進,並讓政府機構重新運作。否則,接下來的一切都將無關緊要」。台灣需在內部凝聚共識、強化國防,並在國際上靈活應對美國的政策變化,方能穩固自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