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從日美協議到經濟外交新工具
2025 年,日本與美國的貿易關係一度陷入緊張。美國原計劃對多項日本出口產品徵收高額關稅,以應對貿易逆差與保護本土產業。然而,最終雙方達成了一項被外界視為「創新經濟外交」的協議:日本承諾在美國進行總額約 5500 億美元的多元投資,包括半導體與能源等戰略產業的直接投資、技術合作、研發中心設立,以及透過國際協力銀行(JBIC)與出口保險機構(NEXI)提供貸款與擔保支援,以換取美方將部分產品的關稅降至 15% 的「對等關稅」水準。
這種「以投資換關稅」的談判模式,既保護了日本出口競爭力,也滿足了美國對於就業、供應鏈與資本流入的需求。對出口依存度高、位於地緣政治敏感區域的台灣而言,日本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如何在中美競爭與全球經貿格局變動中,以靈活的投資與技術合作換取市場準入,將是台灣值得深入思考的戰略方向。
日本策略的內涵與運作邏輯
日本的談判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將經濟互依與政治交換相結合。對美國而言,日本的投資代表增加本土就業機會、引入先進製造技術、加強科研能量,並透過貸款與擔保提升美國戰略產業的融資可得性。對日本來說,降低關稅直接維護了出口競爭力,並穩固了在美國市場的市佔率。
更重要的是,投資承諾的設計相當多元:除現金投入外,還包括設備供應、技術授權、長期採購承諾,以及透過JBIC與NEXI 對在美產業項目提供貸款與擔保,協助企業獲得中長期資金支持。這種模式既減輕短期資金壓力,又能與本國產業戰略緊密銜接,形成雙贏的政治與經濟效果。
當然,這一策略也存在潛在風險。長期投資承諾可能受政權更替影響;投資報酬的不確定性會引發國內輿論質疑;其他貿易夥伴可能要求相同待遇,導致對外經貿壓力擴大。
台灣的國際經貿處境
台灣是一個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出口長期佔 GDP 六成以上,對美國與中國大陸(含香港)的依賴分別約佔三成。產業結構上,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品佔據出口主力,對少數市場與特定產業鏈的依賴程度極高。任何單一市場的政策波動,都可能對台灣經濟造成顯著衝擊。
地緣政治環境為台灣帶來雙重挑戰。一方面,美國在高科技供應鏈安全上高度依賴台灣,但在某些產品領域(如鋼鋁、綠能設備)仍可能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另一方面,中國持續透過經濟與外交手段限制台灣的國際空間,使台灣在多邊經貿平台上處於不利地位。
此外,相較於日本的經濟規模與政治影響力,台灣在與美國等大國協商時的籌碼較為有限。若無額外利益交換,很難在關稅與市場准入談判中取得明顯讓步。
複製日本模式的可行性與挑戰
台灣若仿效日本,採取「投資換關稅」策略,可將焦點放在自身的戰略優勢產業。例如,鼓勵台積電、聯發科等領先企業在美國擴大先進製程與高端封裝產能,設立 AI 與量子運算研發中心;同時透過與美國企業簽訂長期供應協議,或進行技術授權,以作為投資承諾的一部分。此外,台灣金融機構可與美方合作,針對關鍵產業項目提供貸款或保證,仿效日本透過JBIC與NEXI的融資模式。
這種安排有助於換取美方對特定產品的關稅優惠,甚至在出口管制與技術合作上取得更大彈性。然而,挑戰不可忽視:台美之間缺乏正式外交關係,可能需要透過非官方渠道進行談判;在美投資成本高昂且人才競爭激烈;過度對外投資承諾可能分散國內資源,影響內部產業升級。
策略創新與多邊結合
台灣在借鏡日本經驗時,可引入更多創新元素。例如,推行「雙向投資換市場」模式——不僅台灣投資美國,也吸引美企在台建立高附加價值產業基地,形成相互依賴,增加政策穩定性。
此外,可將此策略嵌入多邊平台,如印太經濟架構(IPEF)或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使「投資換關稅」成為多邊協議的一環,降低直接受制於雙邊政治氣候的風險。
最後,可引入「彈性投資計算」機制,將技術轉移、長期供應保障、專利合作、融資保證等納入投資額統計,減輕企業一次性資金壓力,並維持產業戰略自主性。
風險管理與制衡設計
為降低單一市場依賴,即使成功爭取美方降低關稅,也應同步拓展歐盟、東協、印度等市場,以分散外部政策風險。
國內方面,應建立跨部會的審查與追蹤機制,定期評估投資換關稅政策的實際經濟效益,確保談判成果能轉化為國內就業、技術提升與出口穩定。
在協議設計上,應考慮政治週期變化,盡量加入法律約束或重新談判條款,避免因美國政權更替而導致承諾落空。
政策建議
首先,建立「經貿籌碼清單」,系統化整理台灣能對外提供的投資、技術、供應保障項目,方便在不同談判中靈活調度。
其次,深化台美在半導體以外領域的產業合作,如 AI、生醫、再生能源等,形成多層次的共同利益網路,使市場准入讓步更具持久性。
第三,成立「產業外交辦公室」,統合經濟、外交、科技資源,專責規劃並執行對外經貿談判策略,提升政策一致性與談判效率。
最後,持續推動多邊合作與市場多元化,即使單一市場談判不順,也不會對整體出口造成致命衝擊。
結語:在夾縫中創造經濟韌性
日本透過靈活的「投資換關稅」策略,將經濟實力轉化為談判籌碼,在維護出口利益的同時滿足美方需求。台灣雖在國際政治上面臨更多限制,但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使其有條件運用投資、技術與供應保障作為談判資本。
若能將這類策略與多邊合作、多元市場布局結合,台灣便能在中美競爭的夾縫中,爭取更大的自主空間,並將短期的關稅談判成果轉化為長期的經濟安全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