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
近日賴清德總統對二戰終戰暨抗戰勝利80周年,發文僅提「終戰」,未提「抗戰」或「中華民國」等字眼,聚焦在「團結必勝、侵略必敗」等普世價值表述。 此引發台灣社會輿論反應與批評,蓋「終戰」一詞源自日本「終戰詔書」,非中華民國政府傳統官方用語。用此語詞表述有被視為操作台獨史觀之嫌,淡化日本侵略事實與中華民國抗戰正當性。
台灣社會對此引發激烈爭辯。批評者認為,這將削弱中華民國領導抗戰話語權,認為民進黨政府「放棄抗戰話語權」、抽離中華民族主體歷史,是對中華民國國軍及人民犧牲的悖離;也將削弱台灣主體性,致台灣內外戰略限於被動困境。 事實上,用終戰一詞表述並未襯托抗戰歷史核心,反被解讀為「媚日」、「歷史修正」,質疑賴政府背後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政治動機,即是追求務實台獨目標;甚且此歷史敘事勢將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
民進黨政府在抗戰80週年主題活動規劃設計上,展現出兩種意識型態路線拉扯。第一種是採取「淡化」策略,包括去中國化、刻意去日本侵略中國語境:透過「終戰」替代「抗戰勝利」,降低中華民族及台灣光復情緒訴求,使歷史敘事更加符合跳脫中國、中華民國之「台灣主體」的敘事框架。第二種則是採取「劃清界線」策略,藉由禁止參與中共慶典與閱讀來形塑台灣的國際存在與主體性。這些動作凸顯出民進黨政府,既不願利用靠近傳統中華民國歷史敘事以獲得正當性,也避免使用觸動中華民族主義情緒的敏感詞彙;也凸顯其堅守台灣主體性與歷史話語權的底線。
民進黨政府採取諸多限制性措施,從使用「終戰接收」活動到對參與「九三閱兵」的明令禁止,在抗戰勝利80週年這一敏感節點,展現精緻操作的歷史戰略:透過以終戰作為精準選詞、議題設計回歸台灣本土與限制參與大陸舉辦抗戰活動,塑造台灣在歷史上的主體性存在。
首先,終戰說法引發兩岸當局嚴重糾紛及相互批判,致兩岸關係惡性循環。大陸國台辦指稱民進黨政府這種做法,簡直是「完全喪失民族立場」,刻意無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實」,並以「偷換概念、混淆是非」手法歪曲二戰歷史。台灣陸委會則直批,中共在抗日戰爭中「毫無貢獻」,自稱「中流砥柱」是對事實的扭曲,強調不應因為政治操作而再強化錯誤敘事。 兩岸當局在抗戰或終戰敘事,雖產生南轅北轍對立性觀點;但皆有共同之處,即忽視中華民國領導抗戰歷史敘事。
其次,民進黨政府使用「終戰」詞語,深具雙重政治戰略意涵。ㄧ是涉及去中國化 ,將歷史主軸及焦點從「中華民族抗戰」轉向「台灣作為歷史承接者」,削弱兩岸共同中華民族記憶及兩岸社會連帶關係;賴清德政府本身即不願意承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另一意涵則是雖稱中立不親日,然實則高度諂媚化日本 。終戰一詞與日本軍國主義文化語境契合,忽略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事實與否認日本發動戰爭責任歸屬。
此不啻割裂兩岸共同歷史認同分歧 ,凸顯兩岸在抗戰歷史敘事、國族認同衝突,成為兩岸政治攻防戰的具體表現。中華民國本為抗戰歷史主體,民進黨採用終戰其目的去中華民國化;此舉與大陸當局對抗戰過程的歷史敘事,欲去除中華民國有何不同呢?兩岸當局應摒除及跳脫意識型態藩籬,重新正式及肯定中華民國艱苦卓絕領導抗戰歷史正義。
再者,終戰一詞名為中性客觀論述,實為去中國化、甚至去中華民國化。儘管民進黨政府這樣的策略運用,使部分歷史記憶得以保留冷靜、客觀的空間;但卻削弱台灣與中華民國、中國歷史的連結,以及對抗日歷史正義記憶的社會共識。儘管國民黨與民間團體也積極行動,辦理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活動,發揮產生某種程度上的歷史校正、平衡及澄清作用。
最後,國民黨舉辦抗戰紀念活動,填補民進黨政府淡化抗戰敘事的真空。國民黨及民間團體、學者,透過大型紀念大會、展覽與媒體論述,重新強調「抗戰勝利」正統史觀。不僅有文物展、圖片展等文化行動,也伴隨黨主席朱立倫、前總統馬英九的政治論述,形成「紀念+宣傳」雙軌效果,這對台灣社會具有框正影響效應,消融民進黨在公共輿論市場及歷史價值觀的壟斷權。
民進黨政府的「終戰」語彙,形成與藍白在野黨與民間團體的平行敘事場域。雖說終戰一詞既中性、包容可允許多元性探索,這種〔偽中立性〕實則忽視中華民國領導抗戰勝利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如同鐵般事實。終戰史觀加深兩岸歷史記憶的意識型態分歧,而國民黨詮釋則具有抗戰歷史澄清功能,避免抗戰歷史被單面向及壟斷性、切割式詮釋。
總體而論,民進黨試圖以終戰取代傳統抗戰勝利歷史敘事,這是一種去中華民國化歷史過程。雖在形式上宣稱此語詞既中性又不涉及意識型態、特定價值,展現既去中國化又不親日取向,試圖在國際上表述台灣主體性存在。然而實質上卻是去中華民族化及去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政治操作。如此終戰史觀刨除中華民國政府領導八年抗戰勝利事實,難道不是對自己主體性歷史矮化嗎?及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性視而不見的集體政治失語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