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三:關公被道家奉為真君、大帝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在關公被佛教封神後,道教也緊隨其後,將這位忠義的英雄吸納進神靈體系,賦予他更高的神格。元末明初的道教經典《道法會元》中便記載了關公的故事——「關公鹽池斬妖」,這不僅是道教召喚鬼靈、降妖除魔的起源之一,也奠定了關公作為道教護法神的重要地位。

鹽池降妖:關公初入道教殿堂

故事要從北宋崇寧年間(西元11021106年)說起。當時,解州鹽池驚現蛟妖作亂,百姓深受其害,連朝廷的製鹽業也因此停擺,經濟受到重創。宋徽宗為此請來當代著名的道教領袖——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希望他能平息災禍。

張天師路過東嶽廟時,偶然看到廟中關公的塑像。他心中一動,認為關公是「忠義之神」,於是寫下一道鐵符,投進鹽池。霎時間,雷聲大作,風雲變色,電光穿透天地,一條蛟妖在池中掙扎翻騰,隨即被斬首。宋徽宗得知後大為震驚,詢問天師:「是哪位神靈降服了這妖物?」天師回答:「是漢朝的忠義之將關羽。」徽宗感佩關公的威名與神力,於是冊封他為「崇寧真君」。

然而,宋徽宗對此神靈心生敬畏,想親眼一見其真容。關公應召現身,手持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左手提著蛟妖的頭顱,氣勢磅礴。然而,他站在皇帝面前卻毫無臣服之意,未曾跪拜。徽宗震驚之餘,也覺得關公對皇帝不夠敬重,於是命天師將關公降至酆都冥府,擔任冥府將帥,接受五百年的磨煉。這一段故事充分展示了天師召喚天神天將的法力,同時也表現了天師對天神行為的約束與管控。

傳說的演化:從斬蛟龍到大戰蚩尤

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張天師斬殺的蛟龍,後來被描述為蚩尤所幻化而成。這一設定,使故事更具戲劇性,也讓後來的小說如《水滸傳》等進一步發揮,將「關公大戰蚩尤」的傳奇流傳至民間。這個「關公大戰蚩尤」的傳奇故事,我們以後再說。

宋代,鹽池製鹽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據史書記載,關公家鄉解州的鹽田曾因天災停產,直至崇寧年間才恢復。而關公斬蛟妖的故事,恰好與這一歷史事件相吻合。民間普遍認為,正是關公降妖護民,保住了家鄉的生計。雖然官方記錄中並未留下關公被封為「崇寧真君」的痕跡,但這個傳說因其結合了忠義英雄、地理背景與歷史情節,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關公的神格提升:從武聖到大帝

自此,關公的信仰在道教中逐漸提升。他從最初的武聖,成為道教三十六天將之一,繼而晉升為全真道四大元帥之一。在道士的祈禱儀式中,關公往往與其他元帥一同被召喚降臨,驅邪伏魔,威震四方。

到了明代,1614年,關公更被皇室正式冊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成為道教體系中的核心神祇之一,這也表示,關帝因為是掌管「三界」,他的地位已經超越了人間的皇帝。關公的忠義精神、剛正形象,不僅深植於民間,也深受統治階層推崇。

隨著道教的發展,關公的神格地位不斷攀升。1924年,宗教界出版了一部奇書——《洞冥記》。此書共38回,其中最後一回乃揭示,玉皇大帝上表辭職,經允准,立命三教聖人會議,推舉關公攝居,於甲子年(1924年)受禪登極,繼任「蒼穹第十八代聖主」,以「管天地人三才之柄,掌儒釋道三教之權,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士疊幽豐。考察諸佛諸神,監制群仙群職。」這樣,關公就登上了道教的最高神位——「第十八代玉皇大帝」。這個說法,在台灣被普遍傳頌。

這些傳說與信仰的累積,使關公從一位歷史英雄,現在已經逐步升華為道教的至高神靈之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