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哈瑪斯驚天讓步藏詭計?中東停火協議瀕臨破局內幕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期,加薩走廊的停火談判出現戲劇性轉折。根據調查記者傑里米·斯卡希爾(Jeremy Scahill)與賈瓦·艾哈邁德(Jawaid Ahmed)8月22日在Drop Site的報導,哈瑪斯組織在最新提出的停火協議中做出前所未有的讓步,放棄長期堅持的「永久停火」先決條件,改為接受分階段談判模式。這項轉變被視為突破數月僵局的關鍵進展,然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的強硬回應,卻使和平進程再度陷入高度不確定性。

衝突核心:從永久停火到分階段解決

哈瑪斯在新提案中展現驚人的立場軟化,不再要求以色列必須先承諾永久停火才展開談判,轉而同意以「分段實施」方式推進。第一階段要求以色列軍隊從加薩走廊人口密集區域撤出,並釋放巴勒斯坦婦女與兒童囚犯,換取哈瑪斯釋放部分人質。第二階段才涉及永久停火與全面撤軍的細節討論,這種務實態度顯示其認識到軍事劣勢與人道危機的嚴重性。

此轉變反映哈瑪斯面臨的內外壓力:加薩地區人道主義災難持續惡化,平民死亡人數已突破三萬八千人,逾八成居民流離失所;同時,卡達與埃及等調解方不斷施壓,要求放棄不切實際的談判前提。儘管如此,哈瑪斯仍試圖在讓步中保持戰略目標,要求以色列明確承諾最終實現全面停火,避免分階段過程淪為無限期拖延的陷阱。

以色列的強硬回應與內部矛盾

令人意外的是,納坦雅胡政府對哈瑪斯的讓步採取斷然拒絕態度,批評其提案仍包含「無法接受的要求」。以方談判代表強調,任何協議必須保證哈瑪斯無法重建軍事能力,並堅持長期軍事行動的自由。這種強硬立場背後是以色列聯合政府的內部政治:極右翼盟友威脅若對哈瑪斯「過度讓步」將退出聯合政府,導致政權垮台。

同時,納坦雅胡面臨來自國內外的雙重壓力。人質家屬團體持續抗議要求政府優先達成協議,美國政府則公開呼籲以方提出「實質性反提案」。然而分析顯示,納坦雅胡可能藉由維持低強度衝突來延長政治生命,避免戰後問責與選舉挑戰。這種算計使得談判陷入「讓步-拒絕」的惡性循環,即使美國提供大量軍事援助與情報支持,仍難以扭轉以方的戰略選擇。

國際調停與大國角力

停火談判的複雜性體現在多層次的外部介入。卡達與埃及作為主要調解方,持續在華盛頓、特拉維夫與哈瑪斯領導層之間穿梭外交。美國則扮演關鍵但矛盾的角色:公開呼籲保護平民並支持兩國方案,卻同時持續供應武器給以色列。這種「雙軌策略」引發阿拉伯世界強烈批評,認為華府缺乏制約盟友的實際意願。

中國大陸則透過外交部聲明呼籲立即落實聯合國安理會停火決議,大陸代表更參與開羅會談提供「建設性方案」。儘管大陸的調解意願明顯,但其缺乏直接影響哈瑪斯與以色列的能力,使作用受限。區域強國如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則透過代理人與金援施加影響,德黑蘭公開讚揚哈瑪斯的「抵抗價值」,利雅得則將正常化協議與巴勒斯坦建國掛鉤,形成複雜的權力平衡遊戲。

人道危機與地緣政治算計

加薩走廊的人道主義狀況持續惡化,成為談判桌上的隱形籌碼。聯合國報告顯示,當地已有超過五十萬人面臨饑荒風險,醫療系統完全崩潰。哈瑪斯試圖以人質交換緩解封鎖,以色列則將人道援助作為軍事施壓工具,要求國際組織避免與哈瑪斯合作。這種將平民生存權政治化的行為,引發國際人道組織強烈譴責。

地緣政治層面,衝突已演變為多軸心代理戰爭。真主黨與以色列在北部邊境持續交火,葉門胡塞武裝攻擊紅海航道,伊朗革命衛隊更直接提供戰術指導。美國雖組建多國艦隊護航,卻不願擴大戰線,顯示拜登政府的選舉考量優先於軍事介入。這種「遏制但不升級」策略雖避免區域大戰,卻無助解決加薩核心問題。

結語:和平進程的現實與虛妄

哈瑪斯的讓步本應成為打破僵局的契機,卻暴露中東和平進程的深層困境:當極端主義組織展現務實態度時,民主選舉產生的以色列政府反而成為拒絕妥協的一方。納坦雅胡的政治生存算計、美國的策略矛盾、區域勢力的代理競爭,共同編織成難以破解的死結。

短期來看,分階段停火仍是最可行方案,但需要美國更強力的外交壓力和安全保障承諾。長期而言,唯有重啟巴勒斯坦建國進程,並建立國際保證的安全機制,才能避免循環暴力。然而在當前地緣政治裂痕下,這種願景顯得遙遠而奢侈。加薩的硝煙背後,折射的不只是巴以衝突的百年悲劇,更是整個國際秩序失能的殘酷寫照。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