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美國能源政策急轉彎    全球脫碳進程面臨嚴峻挑戰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期,美國政府向國際能源總署(IEA)提出強烈建議,要求其重新評估全球能源戰略優先順序,將重心從「脫碳」轉向「能源安全」。這一政策轉向顯示,在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升級與全球能源價格劇烈波動的背景下,美國正試圖重塑國際能源議程。此舉不僅可能動搖《巴黎協定》的執行基礎,更將對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轉型路徑產生深遠影響。隨著多國重新審視化石能源的角色,一場關於「氣候目標」與「能源供應穩定」的激烈辯論正在國際舞台上展開。

能源安全危機與政策轉向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歐洲陷入嚴重的能源供應困境,天然氣價格飆升引發連鎖性通膨壓力。數據顯示,2022年歐盟天然氣基準價格同比漲幅超過200%,迫使多國重啟燃煤電廠。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也面臨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2023年家用電價較前一年成長15.6%,創下歷史新高。這種現實困境使得拜登(Joe Biden)政府不得不調整氣候政策優先級,轉而強調確保可負擔能源供應的重要性。

美國在提交給國際能源總署的正式文件中明確指出,當前全球能源體系轉型速度過快,已危及能源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性。文件強調,在過渡期間應充分發揮傳統能源的「橋接作用」,而非採取激進的削減措施。這種立場轉變實際上承認了短期內完全取代化石能源的不可行性,也反映出美國對能源供應鏈斷裂風險的深切憂慮。

氣候科學論戰與政治角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期公開斥責氣候變遷為「世紀大騙局」,並批評再生能源政策導致電價飆升。他在2025年8月20日於自創平台Truth Social上直言,依賴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州份正面臨電價飆升問題,強調美國不能再延續「愚蠢的日子」。這種言論呼應了美國能源部近期發布的《溫室氣體排放對美國氣候影響之批判性回顧》報告,該報告由「氣候工作小組」撰寫,質疑主流氣候科學的可靠性。

該報告提出與主流論述相左的觀點,指出大氣中CO₂濃度上升能促進植物光合作用,帶來農業產能增加與地球綠化現象。同時質疑「海洋酸化」的概念,認為海水吸收CO₂後只是趨向中性,稱其為「酸化」恐誤導大眾。在模型可靠性方面,作者指出現有模式經常高估氣溫上升幅度,難以完全作為政策制定的基礎。

國際能源總署的立場演變

國際能源總署最初於2050年淨零排放報告中提出激進方案,要求立即停止所有新的化石燃料投資項目。該機構執行幹事比羅爾(Fatih Birol)曾公開表示,若各國要實現氣候目標,就必須徹底改變能源投資方向。然而,這一立場近期出現明顯軟化。最新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國際能源總署首次承認能源安全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關切」,並新增了「能源安全情境」作為分析框架。

這種轉變部分源自成員國的壓力。除美國外,日本、韓國等能源進口大國也表達類似擔憂,認為過快的能源轉型可能加劇供應鏈脆弱性。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能源總署在2023年度的報告中調高了對化石能源未來占比的預測,預計到2030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氣仍將滿足全球65%的能源需求,較先前預測上調7個百分點。

中國大陸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影響

在地緣政治層面,中國大陸藉由「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擴大能源影響力,已在全球40%的液化天然氣出口項目中持有股權。數據顯示,大陸國有企業在2022至2023年間,與卡達、俄羅斯簽署了總價值超過800億美元的長期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合約期限均長達27年。這種長期鎖定能源供應的策略,與西方國家加速脫碳的方針形成鮮明對比。

大陸在新能源領域同樣佔據主導地位,控制著全球80%的太陽能板製造產能與95%的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加工能力。這種雙軌並行的能源戰略,既確保傳統能源供應安全,又強化在清潔能源產業的優勢地位。有分析指出,若西方國家過早放棄化石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可能反而增強大陸在全球能源體系中的話語權。

發展中國家的兩難困境

對於印度、印尼等新興經濟體而言,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的平衡更顯艱難。印度能源部官員此前已明確表態:「我們不能為了30年後的氣候目標,犧牲當下的經濟成長與能源可及性。」該國持續擴充其燃煤發電裝機容量,以滿足每年高達6%以上的用電需求成長。類似情況在東南亞國家普遍存在,這些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建設速度遠跟不上能源需求增長的幅度。

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顯示,發展中經濟體未來25年的能源需求成長將佔全球總量的90%。若完全遵循發達經濟體的脫碳時間表,意味著這些國家必須跳過傳統能源發展階段,直接建設高成本的清潔能源系統。這種「跨越式發展」的可行性備受質疑,特別是在缺乏足夠資金與技術轉讓支持的情況下。

科學爭議與社會分歧

面對氣候懷疑論者的挑戰,主流科學界迅速做出回應。許多研究者批評質疑報告存在「選擇性引用」與「斷章取義」問題,缺乏完整的數據支持。多位權威專家指出,這些報告撰寫過程缺乏同行評審,透明度不足,難以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等權威報告相比。

這場關於「氣候真相」的辯論正在加深美國社會的分裂。對一部分人而言,懷疑論者的話語提供了懷疑政策正當性的理由,足以動搖對科學權威的信任。另一部分人則強烈擔憂若忽視氣候威脅,將帶來更嚴重的災難與損失。這種信任危機不僅影響美國國內政策,也波及全球合作。當世界最大經濟體對氣候議題態度搖擺,其他國家在合作與投資上的信心也會受到牽動。

美國推動國際能源總署調整政策優先級,反映出全球能源治理正進入一個務實主義新階段。各國在氣候目標與能源安全之間尋求平衡點的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政策反覆與路線調整。未來關鍵在於建立更具包容性的過渡框架,既能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又不至於完全偏離低碳轉型軌道。國際社會需要認識到,能源轉型並非簡單的線性過程,而是需要根據現實條件動態調整的複雜系統工程。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可行路徑,將考驗各國政府的政治智慧與國際協作能力。科學若失去透明性與嚴謹性,便容易淪為政治工具,這將是未來氣候治理面臨的最大挑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