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麟/國立大學副教授
8月23日的核四延役公投結果,不僅提供一場關於核電存續辯論後的結果,更反映了一次台灣社會對未來能源路徑的深度對話。最終,同意票434萬1432(74.17%)、不同意票151萬1693(25.83%),投票率僅29.53%,也因同意票未達500萬523張門檻,讓重啟核三公投案宣告失敗,核三初步以「不延役」的結果告一段落。
823核三公投顯示南部民眾並不反核能
核三延役公民投票有幾個特點:
南部縣市的投票情形,顛覆了我們長期認知他們是反核的刻板印象,但這次公投標識也為台灣的能源轉型一個清晰的里程碑。過去被認為核能支持度較低的南部縣市,例如核三廠所在的屏東縣恆春鎮,在此次公投同意票數,居然多於不同意票數。
此外就整個屏東縣而言,在公投中同意票與不同意票的比例約為12萬比9萬,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而在高雄市,雖然投票率偏低,但同意票數也多於不同意票數。這與過去外界普遍認為的「南部反核」印象有所出入。
以上的情形,反映出在經歷了多年擁核、反核的討論與溝通後,台灣社會對於分散式與多元化能源的必要性,似已形成了一個新的、更廣泛的共識。這不僅是對單一能源模式的告別,更是對未來永續發展的積極擁抱。
賴清德對823公投結果的回應:民進黨將改變其能源政策?
在公投結果出爐後,賴清德總統的發言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他強調,公投結果體現了台灣人民對「新核能」的期待,而非延續老舊、存在安全疑慮的核四。賴總統所提出的「新核能」概念,並非僅僅指涉單一的技術,而是一個更廣泛的能源策略組合,其中包含了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核融合技術以及核廢料處理技術的革新。這種思維跳脫了過去「核能」等同於「核四」的舊框架,而是將核能視為未來多元能源組合中的一項潛在選項。
賴總統的論述回應了公投結果,同時也為台灣的能源政策開啟了新的想像空間,即在確保安全與環境永續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並引進具備高安全性與彈性的先進核能技術。
新核能是理性抉擇
從社會科學的理性抉擇理論來看,一個健全的能源政策應當是多元且具備韌性的。單一的能源來源,無論是核能、燃煤或天然氣,都存在固有風險。例如,過度依賴天然氣,可能會受制於國際情勢與供應鏈波動;而過度依賴核能則面臨核廢料處理與核災風險。理性抉擇的核心在於風險分散與成本效益分析。台灣作為一個島嶼經濟體,能源自給率低,更需要一個能夠抵禦外部衝擊的多元能源組合。
回顧台灣兩大主要政黨的能源政策,民進黨政府長期推動非核家園,並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發電),試圖擺脫對傳統石化燃料的依賴,其政策目標雖是建立一個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能源體系,但主要口號則是「非核家園」。而國民黨則傾向於延續核能作為基載電力的角色,主張在再生能源發展尚未成熟前,應保留核能以確保電力穩定,簡單地可以用「以核養綠」來表示。
這兩種思維的差異,反映了在能源安全與環境永續之間的權衡。然而,昨天的公投結果顯示,台灣社會的共識,更傾向於支持一個不以核四為核心,但不排斥未來新核能技術的多元能源路徑;這也為兩黨提供了新的政策對話基礎,即如何在發展綠能的同時,理性評估新興核能技術的可能性,並將其納入未來能源策略的考量。
總體而言,上周五的核四公投結果並非簡單的「反核」勝利,而是一個更為複雜與細緻化的(nuanced)社會共識展現。它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能源多樣性的迫切需求,以及對舊有核能技術的疑慮。公投的結果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能源轉型的路徑,並從單一的擁核/反核或核能/非核的二元對立模式中解放出來。
未來,台灣的新能源政策需要更具彈性,整合再生能源、儲能技術、智慧電網,並持續關注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等新興技術的發展。這不僅是為了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更是為了建構一個能夠因應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風險的永續未來。這場公投,筆者認為在核能上,會是促成理性抉擇的勝利,引領台灣邁向一個更具韌性、更為多元的能源新時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