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民進黨823大罷免再度遭到連二「完封」全敗,總計「32:0」也讓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指出民進黨10年優勢告終,總統賴清德第一時間卻是公開回應,僅僅調整「施政順序」並「人事改組」,試圖遏止黨內逼宮與重建民意支持。然而,賴清德此番表態並未掩蓋「連罷連敗」的政治衝擊,從726至823的「罷免三箭」到「精準罷免」,不僅重挫綠營士氣,還讓賴政府的合法性危機浮現。
「合法性危機」(Legitimation Crisis)是指政治系統失去統治的合理性與正當性,迫使整個體系成員不願服從命令,社會不認同理念行為,進而引發施政矛盾、衝突和動盪的危險狀態。對比,賴清德在823之前就已塑造「改革先鋒」為大罷免的失利奏起哀樂,依舊無法搶得民意的制高點,726掀起內閣與黨內鬥爭的醞釀期最終引爆,加上全台兩波大罷免結果明朗化,各界對其施政不滿及領導統御的質疑不再只是耳語,反而催化內閣人事跳船潮以及黨內幹部辭職潮,賴清德還不效法「周處除三害」來挽救頹勢?
民進黨掀起的「全台大罷免」遭到主流民意血洗,這套為了政治鬥爭的語言遊戲宣告破功,對比2024的在野六成民意,加上一年施政的內外交迫,迫使內閣改組開始鬆動。賴清德正透過「分批替換」策略消弭黨內火力,藉由局部人事變更維持施政穩定,但是此舉恐難阻止結構變異,在既有的同溫層裡玩大風吹,已經導致基層民意信任斷裂、政策正當性遭質疑,以及國家體系的徹底崩壞。
賴政府從人事觀察,早已率先啟動布局,823前陸續傳出張惇涵轉任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接任經濟部長、徐國勇出任民進黨秘書長等,顯示借重「英系」力量穩住內部。尤其,823慘敗後,經濟部長郭智輝、數發部長黃彥男以及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等高爭議官員,不論主動還是被迫請辭下台,顯然都已成為這波「祭旗人選」。但是應該負最大責任的賴清德卻不辭黨主席職位,恐怕無濟於事。事實上,若人事調整無法滿足全民期待,同步牽動黨內派系2026布局,連番挫敗已讓執政團隊信心動搖,內閣官員恐將接連離職,開始出現內閣「跳船潮」。
民進黨的罷免行動利用「委外操作」的公民團體,明顯缺乏在地認同與議題支撐,選民結構對比國民黨的落差明顯,反讓罷免成為檢驗當局政績的價值工具,才讓這把惡火燒向賴政府。823罷免的連二敗,凸顯民進黨失去三大優勢,包含中間選民信任不足、基層組織深耕裂解以及社會量能多數反撲,沒有營造當年總統蔡英文時期的兼容並蓄,集結最大民意的普遍支持。賴政府面臨「內外失衡」局面,外部持續放大民進黨施政不力,內部凸顯派系之間的推諉塞責,而賴清德「選敗不退」抗拒民主,正在擴大施政危機。
賴清德卻只透過臉書指出,726、823罷免案與核三重啟公投均已告一段落,他與蔡英文、蕭美琴三人一致認為,民主的價值在於不同聲音能被聽見,並透過討論凝聚更多共識,進一步成為國家繼續前進的動力。蔡英文選在罷免慘敗隔日,前往總統賴清德官邸打氣,要對近期多變的國內外情勢交換意見,而賴清德卻不主動向在野黨領袖遞出橄欖枝,恐怕將讓民進黨內捲危機浮現。當民進黨無法在2025年底前提出具體改革路線,未來兩年恐將陷入「內耗」危機無法突破自我,造成自身「結構崩解」,而讓「同溫內捲」再創民意低谷紀錄。
賴清德去年主導民進黨全代會定調「賴系」霸主地位,搶得與非賴系(英系)中常委席次為六比四還歷歷在目,如今面對823慘敗,綠營內部秋後算帳氣氛濃烈,罷免失利將成為派系重組的引爆點。事實上,這波府院黨改組重新引入英系舊臣的意味,凸顯賴清德的政治資本不足,現任總統還需透過前任「借貸」支持,等於承認自己威信崩盤。這不僅無法提升低迷民調,反而加劇「領導真空」危機。
民進黨自創黨來,敗選下台一直都是責任傳統,蔡英文過去就有辭去黨主席的三次紀錄,32:0是民進黨從未有過的慘敗時刻,也是賴清德一手創造的全國大罷免,至今卻未表達任何負責意向,難道賴清德看到前來送暖的蔡英文都不尷尬嗎?這波大罷免大失敗就連核電也只剩150萬票的民意支持,引來行政內閣開始跳船,立法院已是少數跛腳還互推戰犯,黨內選縣市長也會無懼初選力拚到底,最終賴政府將提前進入執政垃圾時間。
823大罷免以「32:0」慘敗收場,不僅凸顯民進黨已失去過往的結構優勢,從內閣「跳船潮」、派系「內捲化」甚至讓賴清德「政治資本」破產,合法性危機已經浮上檯面。賴清德若不效法「周處除三害」,將讓執政團隊更快陷入「垃圾時間」,進而錯失改革契機,最終受到民意殘酷審判。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