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經濟長期以來被視為全球的風向標,無論是金融市場走勢還是國際供應鏈重組,往往繫於其一舉一動。當前美國經濟正面臨一個充滿矛盾的局面:表面數據顯示就業與成長尚屬穩健,但政策不確定性與貿易摩擦卻讓前景蒙上陰影。究竟美國經濟是「已經」步入危險區,還是「尚未」走到轉折點?這成為觀察者最關注的問題。
就業數據的矛盾訊號
美國勞工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出現大幅修正,引發市場震盪。原本強勁的新增就業數據,在最新公布中不僅顯示7月新增就業不如預期,更將5月與6月的數字明顯下修。近三個月的平均新增就業僅約3.5萬件,而美國總就業人口約1.6億人,這樣的增幅已屬偏低。歷史上每月數據修正的平均值約6萬件,僅佔總體的0.04%,因此並非統計上的「異常值」,卻顯示出就業市場逐步降溫。
目前美國失業率仍維持在4%上下的低檔水準,但歷史經驗令人警惕。五年前疫情爆發時,失業率曾在短時間內暴增超過10個百分點,凸顯美國勞動市場一旦逆轉,往往呈現急速惡化。當前的新增就業放緩,若延續下去,失業率上升的壓力將不可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就業成長的來源已高度集中於兩個領域:一是因高齡化帶動需求的醫療部門,二是人工智慧相關的投資與開發。然而AI產業長期可能反而替代部分勞動需求,這為美國就業市場增添不確定性。
利率政策與市場押注
就業數據的疲弱,反而為金融市場帶來另一層解讀。由於聯準會一向強調「數據導向」,市場普遍認為這為降息鋪路。利率期貨顯示,9月降息的機率已攀升至九成以上,甚至不排除一次性調降0.5個百分點。若全年四次的FOMC會議中出現兩次以上降息,將標誌美國進入貨幣寬鬆的新階段。
然而,美國經濟具有「衰退來臨時失業率往往快速惡化」的特徵。若利率政策未能及時緩衝,失業率可能從低檔迅速竄升,類似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或2020年疫情的劇烈震盪。當前的4%雖屬健康水準,但若消費信心同步下滑,金融市場的波動將擴大。
關稅政策的不確定風險
川普政府再度推動的「高關稅」路線,使得美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更為加劇。8月7日起新的關稅制度上路,對歐盟、日本與韓國汽車設定15%稅率,但降幅時間仍未確定;對半導體產品則規劃高達100%的懲罰性關稅,甚至包括蘋果iPhone等核心產品。加拿大、墨西哥與中國大陸的談判尚未完成,法律層面也存在爭議,美國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限法》(IEEPA)徵收互惠關稅,仍待法院最終裁決。
這些不確定性直接影響到國際機構的經濟展望。IMF在7月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將2025年美國GDP成長率預測下修至1.9%,雖較4月上調0.1個百分點,但與2023年的2.9%與2024年的2.8%相比,明顯放緩。全球經濟整體成長率則預測為3.0%,低於前一年的3.3%。報告主題更直言「不確定性持續下的脆弱韌性」,顯示對美國貿易政策的疑慮。
此外,2025年全球貿易量雖預估成長2.6%,但美國第一季因「搶先進口」造成逆差擴大而出現負成長,第二季雖回升,但個人消費低迷已成隱憂。消費支出佔美國GDP比重逾六成,一旦疲弱趨勢持續,經濟將缺乏內需支撐。
生產力的兩面性
儘管風險叢生,美國經濟的韌性不容忽視。2000年以來,美國歷經IT泡沫破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與2020年新冠疫情三次重大衝擊,最終均能恢復並鞏固地位。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美國超過1600萬名勞工曾失業,但許多人轉向薪資更高的職位或透過再培訓成功轉職,導致整體勞動生產力反而提升。
這種「劇烈調整式」的復甦,反映出美國社會與勞動市場對結構性失業的高度容忍。其他國家難以仿效,因為失業往往引發社會動盪。然而,這也意味著美國經濟在面對外部衝擊時,具備快速轉換的特質。只是若新興產業未能長期吸納人力,分化與不平等問題恐將加劇。
全球GDP比重與相對優勢
從國際比較來看,美國的全球GDP比重仍然穩定維持在約四分之一。根據IMF估算,美國的GDP比重自2000年的30.0%,雖一度下滑至2010年的22.6%,但到2025年仍保持26.3%,2029年則預測為25.4%。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的GDP比重由2000年的3.5%上升至2025年的16.9%;日本則由14.6%一路下降至3.8%;歐盟則從21.4%降至17.6%。這些數據顯示,美國雖然面臨挑戰,但依舊穩居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地位。
這份「超額韌性」主要來自美國的金融體系、科技創新實力與美元的國際地位。即便在高關稅政策與財政赤字壓力之下,美國仍持續吸引全球資金,這是其他經濟體難以比擬的。
然而,如果保護主義持續深化,並削弱統計與制度的公信力,這種相對優勢恐怕會逐步流失。歷史經驗顯示,經濟強國真正的危險,往往不是外部挑戰,而是內部制度信任的崩解。
綜觀當前局勢,美國經濟既有「已經」的危險信號,也有「尚未」觸底的韌性。就業數據下修、關稅不確定性、消費疲弱,皆暗示衰退風險升高。但同時,美國在全球GDP比重仍維持約四分之一,金融與科技優勢依舊,使其具備化解衝擊的空間。
因此,認為美國經濟「已經」陷入危機過於草率,而僅以「尚未」安慰自己則過於樂觀。最合理的判斷是,美國正處於臨界點,經濟的未來將取決於政策選擇、全球局勢與制度信任的維繫。世界仍需在矛盾訊號中,謹慎觀察美國經濟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