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角力加劇之際,大陸晶片製造商傳出正加速擴產,力求在人工智慧(AI)領域擺脫對輝達(Nvidia)的依賴,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周四(28日)披露,數家大陸企業計劃在2025年將AI處理器總產量提高至目前的三倍,藉由自主供應鏈迎戰美方出口管制,積極進行「科技國防」的戰略突破。
據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至少三家新工廠正進入投產階段,其中一家專門生產華為AI處理器的工廠最快於今年底投產,另有兩家將於明年陸續加入。儘管華為否認直接建廠,但其旗艦晶片已成為大陸AI生態系統的核心產品,若全面生產,三廠合計產能將超越目前大陸晶圓龍頭中芯國際(SMIC)的同類生產線。
華為晶片崛起 國內需求推動爆炸性擴張
華為被視為大陸AI晶片突圍的關鍵角色,其最新推出的910D處理器,符合大陸新創巨頭DeepSeek的標準,足以支撐新一代大型語言模型的運算需求,而DeepSeek上周也宣布,其模型已全面提升運算效率,並將大陸自主晶片納入未來的主要選項。
業界人士指出,這代表大陸AI公司逐漸擺脫對輝達高階晶片的依賴,雖然目前DeepSeek的大模型訓練仍須依靠輝達設備,但隨著國產晶片性能提升與標準接軌,大陸生態系統可望實現轉型;一名大陸晶片製造商高層強調,「國內產量不會成為長期問題,尤其是明年所有產能都將上線,我們正透過前所未有的合作來彌補硬體不足」。
中芯國際7奈米產能翻倍 寒武紀、壁仞分食缺口
據了解,中芯國際目前也計劃明年將7奈米晶片產能翻倍,7奈米是大陸目前最先進的量產製程,而華為正是其最大客戶,產能加大不僅保障華為需求,也將釋放部分產能,讓寒武紀、沐曦(MetaX)與Biren等規模較小的晶片設計公司受惠,加速搶攻美國出口禁令留下的市場缺口。
此消息一出,寒武紀與中芯國際等上市半導體股價隨即大幅上漲,顯示市場對大陸AI硬體自主化的樂觀預期。據報導,分析指出,這波擴張將帶動供應鏈上下游同步發展,包括記憶體、連接晶片與相關軟體工具的配套需求。
北京全力支持 資本市場助推半導體生態
北京當局亦在政策與資金上全力助攻廠商,大陸國務院本周發布指令,要求擴大人工智慧應用,並統籌推動技術研發、工程落地與商業化。
在資本市場上,寒武紀科技今年已獲准融資約6億(美元,下同,約台幣180億元),沐曦、必仁科技等四家AI晶片新創也正籌備最快年底在國內IPO,前幾輪融資合計金額超過30億。投資人指出,「矽谷公司習慣仰賴Nvidia,但中國必須另闢蹊徑。這股強烈需求正催生創新」。
DeepSeek創辦人梁文峰也直言,中國要挑戰輝達全球霸主地位,必須建立完整生態系統,「輝達的成功並非單一公司,而是整個西方產業協作的成果,如今中國也需要有人站到最前線。」
記憶體戰線延伸 長鑫存儲推進HBM3
除了處理器,大陸在記憶體晶片領域亦同步突破,兩名知情人士透露,長鑫存儲正在測試HBM3高頻寬記憶體產品,預計明年問世。該產品僅比輝達晶片所使用的最高端記憶體落後一代,若能順利量產,將大幅減少對三星、SK海力士及美光等國際巨頭的依賴。專家分析,記憶體是AI運算效率的關鍵環節,長鑫存儲的推進,將補齊中國在AI硬體鏈條中的短板。
輝達營收創高卻受阻中國市場 H20晶片爭議未歇
在美國出口管制下,輝達在大陸市場的處境日益艱難,該公司最新財報顯示,第二季營收達467.43億,年增56%,遠超市場預期,但由於美國對陸方的出口限制,本季來自大陸的營收歸零。
為填補缺口,輝達向海外客戶銷售了6.5億的大陸專用H20晶片,但該產品甫獲川普政府解禁後,即遭大陸網信辦約談,要求針對晶片是否存在後門及安全漏洞提交證明,儘管輝達否認存在後門功能,但大陸官方仍保持高度審慎,並傳出輝達已叫停該晶片生產。
觀察人士認為,大陸AI晶片自主化進程已從「戰略選擇」轉變為「生存目標」,在國防工業展等場合,AI晶片被視為下一代「國防科技核心資產」,不僅攸關產業升級,也關乎國家安全。若三座新工廠如期投產,加上中芯國際產能擴張與長鑫存儲記憶體突破,大陸將在2025年前後形成完整的AI硬體供應鏈,雖與輝達仍有世代差距,但透過政策支持、資本投入與產業協作,將逐步縮小與輝達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