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2日發布最新報告,揭示越南近年在南海南沙群島推動的填海造島工程已大幅加速,且涉及至少8個未曾填海的島礁,規模有望追平甚至超越中國,引起各界討論。《BBC中文網》引述新加坡南海專家許瑞麟(Collin Koh)的話認為,遠離大陸領土的人工島在軍事衝突中易受攻擊,可能是戰時負擔而非資產,「對中越而言,人工島價值更多在於和平時期國力投射,而非戰時的戰略資產」。
越南造島規模急起直追大陸
CSIS旗下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 AMTI)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越南在南沙群島的填海造陸面積已達中國過往造島規模的70%。若將今年新增的8處島礁計入,越南總體造島面積有望超越中國,報告指出,越南實際控制的約21個岩礁與低潮高地,幾乎全數已被擴建為人工島嶼。衛星圖像亦證實,越南在安波沙洲、染青沙洲、西礁等據點持續進行擴建,不僅完成大規模疏浚工程,部分島礁更出現彈藥庫等軍事設施。
越南低調造島的作為正值中菲南海對峙升溫之際,各界關注越南的戰略意圖以及北京可能採取的因應措施。不過許瑞麟直言,即使越南的造島規模匹敵或超越中國,中國在軍事與海警部屬上仍具壓倒性優勢,評估中越在南海的勢力時應從整體能力,而非僅由人工島數量來考量。
許瑞麟指出,不少中國分析師及共軍將領曾承認,遠離領土的人工島在軍事衝突中易受攻擊,可能是負擔而非資產,開戰初期恐被摧毀,「對中越而言,人工島的價值更多在於和平時期國力的投射,而非戰時的戰略資產」。
許瑞麟也補充道,自中國啟動大規模填海後,越南一直低調跟進,2014年「海洋石油981」鑽井平台事件與2019年萬安灘對峙後,中越已達成妥善處理爭端的默契,這讓越南有機會在國際焦點集中於中菲爭端時,悄然推進自身計劃,藉此強化南海存在感。
據報導,AMTI副主任普雷塔(Harrison Prétat)分析,中國對越南行動的反應低調,與對菲律賓的強硬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原因之一在於中越關係相對穩定,雙方存在黨際聯繫與一定程度的互信,這種情況在中國與其他鄰國關係中並不多見。由於北京正面臨區域安全合作機制的挑戰,維繫與越南的友好關係具有戰略價值。
從低調建設到高調擴張
根據報告,越南自2025年初明顯加快造島工程,涉及六門礁、鬼喊礁、東礁、瓊礁與舶蘭礁等新據點,部分地區自2021年起已陸續展開疏浚。而南沙群島為大陸、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及汶萊的爭議地帶,大陸早於2010年代就建成7座大型人工島,其中至少3座配備飛彈系統與空軍設施,如今越南的大規模動作,再度引起外界對南海軍事化及環境破壞的憂慮。
印尼區域安全學者莫拉亞(Mahbi Maulaya)認為,越南此舉主要是為了強化其主權聲張,尤其是針對中國。他指出,河內是採用北京的邏輯反制北京,「中國能靠造島擴大存在感,越南也要透過造島鞏固200海里的權利主張。」莫拉亞指出,越南過去因工程能力有限,僅能採取「人工堆石」建島,近年則透過購入荷蘭挖泥船及美日技術援助,轉向吹填造陸,進展速度顯著提升。如今,越南已在南沙群島修建5條長度介於1500至3200公尺的跑道,並增設港口與倉儲設施。
軍民兩用:防禦與經濟並重
據報導,越南戰略學者阮式方(Phương Nguyễn Thế)受訪時解釋,河內的工程並非單純軍事部署,而是將「前哨站」打造為「軍民兩用」設施,部分島礁不僅興建碼頭與機場,還計劃成為海上旅遊或漁業後勤樞紐,「這與中國的前哨站規劃十分相似,既是軍事堡壘,也具備民用功能」。他認為,前哨站將提升越南士兵生活條件,增強海軍部署與反擊能力,「至少能縮小與中國的實力差距,增加威懾力」。
阮式方強調,這些島嶼能在軍事衝突期間提供後勤支持,讓越南在封鎖情境下堅持更久。
對此,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25日例行記者會上強調,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方「堅決反對有關國家在非法侵佔的島礁上開展建設活動,並將採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大陸軍事評論員徐吉軍則在「漢唐智庫」微信公眾號批評,越南的「民用設施」只是軍事外衣,至今在南沙擴建的跑道、港口與防禦工事,實際上正在形成「不沉航母群」,背後意圖包括資源掠奪、軍事擴張與地緣戰略布局。大陸不少輿論也呼籲北京升級自身島礁設施,加強共軍部署,同時透過東協對話展現和平姿態,避免其他國家效仿越南。
莫拉亞認為,北京對越南行動反應將會有兩種可能路徑,一是加快自身島礁建設,甚至遷入平民並興建醫療、教育設施,使其更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島嶼」的定義;二是採取軟性嚇阻,包括水炮、雷射或增加巡邏兵力,以拖慢越南進程。莫拉亞強調,北京傾向「軟性恐嚇」,因為直接軍事對抗將面對越南人工島上的武裝力量。
不過,阮式方則認為,中國當前更重視與菲律賓的衝突,不願破壞與越南的微妙平衡,「北京明白,越南並未如馬尼拉般公開挑釁,在區域安全環境惡化、美中對抗升溫的背景下,中越關係仍具實用價值」。